【信阳市】乡村旅游因“红”而红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典型经验案例

时间:2024-05-28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摘要】近年来,新县牢记“两个更好”殷切嘱托,以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为契机,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导向,坚持将红色旅游作为红色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将红二十八军军部、许世友将军故里、乘马区农民赤卫军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景点连点成片,放大“红色+”效应,探索出了一条“以红映绿、以绿衬红、红绿融合”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路子。当前,示范区已成为红色旅游网红打卡地,年均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辐射带动红色旅游沿线6个乡镇15个行政村2.3万人增收致富。

  一、案例背景

  新县位于河南省南端、豫鄂两省结合部,是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坚持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落脚地,是全省唯一、全国著名的将军县。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首站来到新县,首提“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一革命老区振兴指南。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论断,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指示精神,新县紧抓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支持契机,以红色资源为依托,以绿色水资源为基底,按照“红色引领、示范先行”思路,推动示范区内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新县样板,充分展示了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时代价值。自红色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成以来,年均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亿元,直接带动6个行政村7378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00元以上,年增速10.8%,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乡村旅游因“红”而红,乡村居民因“红”而富。

  【信阳市】乡村旅游因“红”而红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典型经验案例

  二、做法成效

  (一)以红色旅游强化顶层设计。新县高度重视红色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区,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党政分管副职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构建一抓到底的示范区工作体系。按照全县全域旅游大格局,结合示范区实际,聘请高水平设计团队进行高标准规划,明晰示范区定位为“‘两个更好’首提地、乡村振兴排头兵”,着力构建乡村振兴示范环线,红色传承精品线、豫风楚韵精品线、“两山实践”精品线,诗画风情谷、田园农耕谷、红色传承谷、创新创业谷、生态康养谷的“一环、三线、五谷”的建设格局,全力打造“红色传承高地、诗画田园绿地、美好生活福地”。

  (二)以红色旅游加快项目建设。示范区围绕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撬动之力,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同时,注重以村级组织为载体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明确总投资400万元以下的简易工程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优先实施,并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对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严格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交由[A1]项目所在村进行日常管护。截至目前,初步形成公益性资产5528万元,经营性资产273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收益13.6万元,初步实现变“少数受益”为“共同受益”。

  (三)以红色旅游引领融合发展。示范区不断放大乡村旅游富民效应,大力发展“赏花经济”“赛事经济”“露营经济”“夜游经济”,以红色聚优势、打品牌,用绿色优供给、强内容,并在产业链上拓展,积极带动民宿、农家乐发展,逐步建成了以示范区为主体,以S338、S205沿线为两翼,以“红色传承”“豫风楚韵”“两山实践”三条主题线路为脉络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实现了示范区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84%的群众在旅游各个环节受益,真正做到“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信阳市】乡村旅游因“红”而红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典型经验案例

  乘马区农民赤卫军指挥部旧址青少年研学游

  (四)以红色旅游带动乡村建设。示范区推动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同频共振,积极开展“六清”“六治”集中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大扫除、大清洁、大拆除、大整治,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二次四分法”,建成三格式污水处理池、无动力污水处理、小氧化塘等设施9处,完成户厕改造660户,拆除闲置房、废弃房68间,清除临时垃圾堆放点56个,示范区垃圾分类准确率达88%、绿化率达78.6%、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主干道两侧基本实现“一眼净”,集镇所在地、旅游景区景点和所有村均达到“三无一规范”目标。

  【信阳市】乡村旅游因“红”而红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典型经验案例

  泗店乡大畈村风景如画

  (五)以红色旅游涵养乡风文明。示范区积极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进一步讲好“四个故事”、加强“三个教育”党的故事,以红色精神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人心。同时,以推动“一约五会”全覆盖为抓手,广泛开展“饺子宴”“粽子宴”“清洁庭院、幸福家园”等活动,评选出“三星”文明户277户,实现示范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70%,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实现全覆盖。此外,示范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率先组建了乡村文化合作社,建成村史馆4个,村文化广场17个,让红色文化更好融入乡村生活。

  (六)以红色旅游提升治理效能。示范区注重把“红色后代”选进村“两委”班子,选派6名红军后代、5名烈士家属在村任职。同时,注重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分别选择12名、23名威望高、能力强的群众担任项目建设监督员、项目管护员,213户群众无偿提供土地,免费拆除临时房屋40余间,引导群众在示范区建设上“说事、议事、主事”, 实现了“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达标比例均达到90%以上,助力示范区内的田铺乡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守好“红色根脉”,才能更好让红色文化 “活”起来。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红色资源是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好这项任务,要立足当地特色,注重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以情景化、沉浸式体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引导群众感受红色资源的魅力、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与精神洗礼。示范区积极探索以红色文化为魂、以绿色生态为本、以乡村旅游为基的乡村建设模式,深挖本地红色记忆和红色文化,在保护、升级、提质基础上,修缮和配套传承红色基因地标性景点,优化布局推动红色景点间的道路串联、基础配套、业态融合,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了。

  (二)坚持讲好“红色故事”,才能更好让红色旅游 “火”起来。红色故事有载体,才能突显红色旅游教育功能,把红色基因转化为“看得见的历史”。这就需要通过做强做优红色教育培训、研学旅行产业载体,以干部学院、红色研学基地为依托,做好党员干部培训,讲好红色故事,提升红色教育游区域品牌价值。示范区着力发展以研学游为核心的青少年

  成长“第二课堂”,建成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小小讲解员进景区”、红色文化宣传周等特色活动,叫响了“大别红营”研学实践品牌。同时,将当地红色故事,尤其是感人事迹作为讲故事的主要内容,以红色旅游为载体,让广大游客从中汲取智慧、营养和力量,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信仰力量。

  (三)坚持用好“红色资源”,才能更好让红色乡村 “富”起来。以红映绿,以绿衬红,找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最佳链接点,和古村落、绿山水能融尽融,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及康养游等融合发展,才能释放更大红色资源的潜力,实现富农增收。示范区按照“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推动“多彩田园”工程示范区全覆盖,建设精品民宿,打造特色产业园,建立文创小店,开发伴手礼系列产品,叫响了田铺大塆民宿集群和“新县味·泗店菜”文化IP,实现山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带动农民富起来。


原文链接:http://nynct.henan.gov.cn/2024/05-27/29987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