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长出”食用菌 延伸桑蚕产业链

时间:2022-04-27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陆美龙(右一)与包家爱查看食用菌的生长情况。韦世仙 摄

  □ 韦世仙

  4月6日,笔者与上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包家爱驱车来到上思县那琴乡龙楼村附近的牛屎坳,探访食用菌种植基地。

  基地在牛屎坳山脚下,由5个大棚组成。笔者首先来到培养料袋加工的大棚。大棚内,在一堆养料边,防城港市科技特派员陆美龙兄弟俩正在使用装袋机打包培养料,一旁的小朋友也过来搭把手,将打包好的养料袋搬到旁边的空地摆放整齐。今年3月初,该基地从叫安镇百包村黄天党的桑园采收回来大量桑枝,经过粉碎、调配制成食用菌的培养料,打包后经过消毒转入种植大棚,接上菌种就成为菌包。

  见我们到访,陆美龙放下手中的活,抱起一束金黄的蘑菇放到我们面前。他介绍,这束叫榆黄菇,是将桑枝粉碎后做成的养料试种出来的。

  陆美龙摘下这束榆黄菇,放到电子秤上,488克。他说:“这一袋养料种植的榆黄菇可以摘七茬,每茬有0.5斤左右,一袋养料产出菌3~5斤,按现在市场价格15元/斤来算,一袋养料袋产值在45~7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随后,陆美龙带我们去参观另一个种植大棚。在大棚里,地上摆满养料袋,笔者注意到这些养料袋是分组摆放的,一组30~50袋不等。

  “我们这个大棚种植有榆黄菇、红平菇、鸡腿菇、猪肚菇、金福菇、桑黄、鲍鱼菇、猴头菇、赤松茸、茶树菇等十几种食用菌,这里摆放的养料袋约有3000袋,都是将桑枝粉碎后做成的养料,我们计划种植2万袋。”陆美龙指着地上的养料袋说,“你看,养料袋里的菌丝已差不多长满,还有20~40天就可以出菌。”

  笔者仔细观察地上的养料袋,里面布满雪白的菌丝,有些在袋口处长出的菌丝是金黄色的,据说是桑黄菌,是一种名贵的真菌类中药材。陆美龙说,榆黄菇种植门槛比较低,利于推广,普通的大棚就能满足其生长需求,管理也比较简单,而且产菌多,价格稳定,制成干货出售价格更高。

  包家爱告诉笔者,陆美龙花了9年的时间研究食用菌,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十分了得。他还在广东肇庆的一个食用菌厂做过2年的技术员,熟悉食用菌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包括母种的生产技术。刚才我们看到的那袋榆黄菇有着不一般的作用:一是检验所引进菌种的优劣;二是验证培养料的配方是否合适。这关系到后面所生产菌包的产量大小。因为食用菌菌种的种性存在易退化的特点,菌种持续使用约4~6个月以后,一般需要重新替换,以降低菌种退化对生产带来的影响。

  2022年上思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大力实施“1633”工程,其中桑蚕产业园建设是“1633”工程中的一项,在全县大力发展桑蚕产业,打造万亩蚕桑种植区和百亩标准桑蚕养殖区。

  在大量种植桑树养蚕的大好形势下,桑叶作为养蚕的主要是食料供应,桑树枝条便可以作为食用菌的养料,用来种植食用菌,既可以变废为宝,优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又可以延伸桑蚕产业链。同时,还可以发展本土特色产业,提高桑蚕产业综合效益,降低种桑养蚕产业风险,还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fcg/t1180148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