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04494号(农业水利类355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3-09-08     来源:农业农村部     作者:佚名

九三学社界:

  你单位提出的《关于极端天气常态化背景下升级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收悉。结合农业农村部工作职能,现复如下答:

  一、关于升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农田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完善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耕地质量等级》等国家标准,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法、耕地保护法立法进程。各地也相继细化了本地区规划和制度标准。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决落实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战略部署,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防灾减灾需要。

  二、关于升级气象、水文等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农业农村部充分发挥600个农情基点县、90个自动监测基站的作用,实现灾情数据实时监测、分析和反映,提高了灾害风险防范预警能力。加强与水利、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在每年年初、关键农时和重大灾害发生时,四部门都联合下发防灾减灾通知和预案,指导各地提升科学应对农业灾害能力。农业农村部与中国气象局建立信息共享会商机制,坚持每月常态化会商农业气象条件和灾害发生趋势,重大天气实时会商;共同签署《联合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协议》,及时发布旱涝、高温热害、低温冻害以及病虫害等预警信息。每年发布预警信息100多期,为120多万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保障气象服务信息快速送达,提早落实好防御措施。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坚持每月定期会商、重大灾害实时会商,多渠道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确保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三、关于升级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农业农村部坚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积极支持各地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支撑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农村部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的灌溉与排水并重要求,指导各地合理配套建设和改造输配水渠(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设施。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和喷灌、微灌等节水措施,支持必要的灌溉计量设施,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进一步优化建设布局,完善建设内容,突出建设重点,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四、关于升级农业应急救灾减灾能力建设

  农业农村部始终把农业应急救灾减灾能力建设作为农业防灾减灾的关键措施紧抓不放。一是强化物资储备。目前,全国拥有排灌水泵近2300万台、节水灌溉类机具近258万台(套)。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储备救灾备荒种子5000万公斤。二是组建应急服务队。制定印发《关于推进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依托骨干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应急作业服务队。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备案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1.1万多支,落实应急农机烘干作业服务主体近1.8万个,确保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顶得住。三是推广防灾避灾技术模式。组织专家在总结近年来防灾减灾经验的基础上,集成推广深耕深松、水稻集中育秧和机械化移栽、抗旱“坐水种”、秋粮“一喷多促”、保护性耕作等主动避灾技术模式,有效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行业专家组、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等智库力量,根据不同作物的生育进程,制定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田间技术指导意见,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增产的关键技术落实。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推进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研发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支持农户购置高性能播种机、履带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水泵和水稻育秧、烘干等成套设施装备,推动增加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作业机具储备,提高农业灾害风险抵抗能力。

  五、关于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干旱缺水是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农村部始终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抓好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十四五”重大农业节水供水工程实施方案》、《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全面部署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持续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改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通过田块整治、修缮沟渠、农机配套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装备条件。指导传统旱作区因地制宜建设田间集雨窖池、新型软体集雨水窖等,蓄积和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三是推广关键技术。制定《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等,充分考虑水资源禀赋条件,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量水发展、适水生产。充分利用夏季较好的降水和光热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牧草、杂粮等作物,做到雨热同季。四是初步构建旱作节水技术体系。在黄河流域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区,重点推广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保护性耕作、覆膜保墒、集雨补灌等旱作节水技术,累计建设6500多万亩,每年带动应用面积超过2亿亩次,实现了“节水”和“增粮”双重目标。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围绕蓄水、保墒、集雨、节灌等环节,加大力度推广集雨节灌、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保水剂抗旱抗逆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选择一批重点县开展节水增粮建设,组装配套蓄水保墒措施,集成创新技术模式,打造节水增粮典型。加大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体系建设,实时掌握墒情动态,以墒定灌,测墒补灌,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

  感谢你单位对农业农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govpublic/ZZYGLS/202309/t20230908_643609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