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有支持 市场有需求 陕西大鲵产业发展向着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迈进

时间:2023-05-09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近日,陕西省大鲵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陕西西安召开。来自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省水产站主要负责同志,省渔业协会、省水产学会、省水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大鲵科技产业联盟负责同志,汉中、安康、商洛市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同志,部分大鲵养殖、深加工企业负责同志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蔡斌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渔业渔政局局长赵毅主持会议。

  蔡斌指出,大鲵野生种群是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养殖大鲵是陕西省特色渔业重点发展品种,目前,受新冠疫情、市场销售低迷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发展遇到阵痛,整个行业处于低谷期。各地要坚定做大做强大鲵产业的信心,认真梳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摸准摸透产业发展状况,加强野生大鲵的保护,回归养殖大鲵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按照苗种、养殖、市场“三条线”,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做强做大大鲵产业。

  蔡斌强调,大鲵是陕西渔业的“靓丽名片”,全省大鲵苗种数量和商品大鲵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70%,要加快绿色可持续养殖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尽快制定大鲵繁育、养殖、加工等技术标准,填补产业发展空白,进一步提高陕西大鲵在全国大鲵产业的引领地位、标杆地位、龙头地位。

  蔡斌要求,各地要加强大鲵野外种群的保护,进一步摸清野外大鲵种群的栖息地和生活史,做好大鲵野外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工作;要大力支持大鲵原(良)种场建设,推行健康规范养殖模式,加强苗种检疫和质量监管,确保种质质量;要加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有关政策宣传,合理区分野生大鲵和人工养殖大鲵,实行养殖大鲵及其产品的标识化管理等有效措施,对养殖大鲵开展规范化管理,加大大鲵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逐步形成标准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大鲵产业技术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全省大鲵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充分挖掘资源禀赋,不断推进大鲵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更好保护”,先后攻克大鲵养殖的参繁率低、受精率低、孵化率低、幼苗成活率低和“苗、饵、疾”等关键技术难题。2010年,汉中市被授予“中国大鲵之乡”称号,2014年注册“汉中大鲵”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座谈会上,各地参会代表分别从各自所在岗位发言,为陕西大鲵产业高质量建言献策。目前,陕西省大鲵规模养殖企业400多家,深加工企业7家,年人工繁育大鲵幼苗1400余万尾、商品大鲵产量8800多吨,年加工消耗大鲵300吨,形成大鲵分割肉制品、护肤品、肽粉、肽酒、饮品、在餐饮行业,应用不同技法和味型烹制的大鲵菜品等加工产品,延伸了产业链,实现多元化发展,大鲵产业发展向着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迈进。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gzdt7701/20230508/98215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