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489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2022-04-21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马品德代表:  

  您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农技指导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督促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中心的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2018年9月26日,《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修订)》(以下简称《办法》)由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办法》突出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主体地位,规范了机构人员编制、技术岗位比例和上岗资格。同时,《办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定向培养、设立特定岗位或者直接考察聘用等方式,充实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办法》还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县级、乡镇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待遇,并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国家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加强条件建设。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每年安排1亿多元支持我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省现有县级农技推广机构446个、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1997个,全省范围内已经普遍建立了乡镇(区域)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依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投入资金3.06亿元完成了1136个乡镇站基础建设任务,实现了“三有”即乡镇农技人员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为农技人员开展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并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保障。  

  (二)开展能力培训。“十三五”期间,对全省1.3万余名农技人员开展能力提升脱产培训,累计培训6万人次;办好骨干人才培训班,遴选750名骨干人才开展跨省异地培训。同时,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并对成绩合格者给予90%的学费补助。“十三五”期间,全省89个主要农业县(市、区)1.3万余名基层农技人员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开展包村联户服务科技示范户49.8万人次,贫困户12.1万人次;每年通过自建、租用、合作等形式建立示范展示基地200多个,落实和展示新技术近千项。农技人员入户服务率94.87%,农民满意度96.63%。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  

  (三)开展创新试点。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我省自2017年以来在宿州市埇桥区、安庆市太湖县、滁州市天长市三个县(市、区)开展体系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建立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机制,支持农技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前提下进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  

  (四)建立激励机制。自2014年起,省农业农村厅、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开展“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推介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每届评选出“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10人,前2名推荐为省“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推介活动,共计评选出40名“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其中,有6名农技员经推荐申报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2名农技员正在按程序申报2021年“五一劳动奖章”;第三届“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王敏同志经我省推荐被评选为2019年全国首届“十佳农技推广标兵”。  

  二、关于注重涉农高校培养人才的前瞻性  

  (一)加强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庆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设置了50个农学门类本科专业点,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22所高校设置了现代农业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70个农业相关的高职专业点。我省高校共获批农学相关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2020年,设置农学相关招生计划5500余人。  

  (二)加强新农科等项目建设。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新农科建设,指导高校向教育部推荐申报并获批立项第一批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0项,立项建设49个省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和特色发展,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启动了高职院校优势特色发展项目,其中涉农类实习实训基地2个。  

  (三)开展涉农学科和技能大赛。2020年,黄山学院、安徽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共同举办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全省共有近1000名学生参赛。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学生组设园艺和花艺2个项目。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省高职院校代表队在以上2个项目国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三、关于引导涉农企业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政府有关部门和涉农高校主动对接,搞好合作工作  

  (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建设。近五年来,全省共设置各类农业重大科研项目641个,累计经费投入达5.6亿元;支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承担国家农业科技项目(课题)106项,累计争取资金3.9亿元。全省建有国家和省部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0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4个。  

  (二)设立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全省建有省部级以上农业综合实验站214家,国家级“星创天地”89个,创建国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4个。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环保、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引进50多位两院院士,建立农业院士工作站65家。  

  (三)提升涉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支持、带动、服务,全省800多家省级以上农业企业、1200多家农业小微企业、40多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三大粮食作物的绿色增产、园艺作物的提质增效、畜禽水产的健康养殖技术需求,每年集成、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达200项以上。  

  (四)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了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的1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体系设置了16个技术研发中心、83个功能研究室、196个综合试验站,组建了300余人的产业技术创新团队。2020年,各体系产学研合作项目160项,技术集成应用148项,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390个(件),推广应用动植物新品种261个,对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23个,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000多人次。  

  (五)组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2018年,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导牵头,由省农科院联合28家科研教育单位、88家企业和60余支科技创新团队,组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基本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2019年3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农业科研部门联合组建了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研究院,旨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跨区域协作机制,共建农业协同创新和服务体系,先后组织了“长三角乡村振兴论坛暨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会”等多项活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紧紧围绕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县域创新与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探索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  

  (二)深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搭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校、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完善“政产学研推用”协同机制。通过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利用人才、成果、平台等优势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三)强化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农技推广骨干人才遴选制度,继续组织省级骨干人才培训和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支持基层农技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修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服务能力。  

  (四)积极做好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继续优化专业结构,鼓励支持高校新设涉农专业,指导高校开展新农科和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与现代农业有关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非常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我们的工作。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  

  联系电话:0551-62656995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6月3日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58570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