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举行第三期2024春季“大国三农”读书会

时间:2024-05-07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近日,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在巴南区鱼池村举办了第三期“大国三农”2024年春季读书会。此次读书会以“青年与社会”为主题展开讨论与学习。本次读书会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主办,吸引了30余位高校师生、企业家等参与探讨。

  读书会上,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结合卢作孚、梁漱溟等学者关于青年的文章谈体会,“卢作孚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许多青年苦于没有出路,许多事业却又苦于没有修炼成熟的青年去做’,今天,青年与社会、苦闷与出路、乡村与我们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西南大学研究生刘懋兴从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生平经历展开讲解,分析了当前青年面对“内卷”等挑战,并从卢作孚先生的“青年社会责任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思想寻找应对青年挑战的“解法”。

  长寿区云台镇八字村新村民邹德宇分享了自己在乡村实习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在乡村建设中贡献青年力量,通过融入当地坝坝舞队、打造儿童之家等工作,解答了青年人与乡村振兴工作如何结合的问题。

  延边大学研究生赵显瑜去年开始驻村实习,他认为大学生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增强集体意识,才能将不同的专业融入到乡村建设工作中去。

  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从卢作孚先生生平出发,为现场参与的师生分享了两条青年的出路,一是终身学习、知识迭代,二是在乡村建设中重视物流工作,做好城市与乡村的衔接。

  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鸣鸣则介绍了自己在人生经历中的迷茫与选择,她认为,青年面对挑战与困境,必须重视思考、有实干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硬实力应对挑战。

  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军老师认为,看待乡村需要历史视野、全球视野、城乡一体视野。乡村的现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乡村仍然是中国的底色,中国是全球的一部分,城乡融合是趋势。此外,也应如卢作孚所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去考虑乡村发展,也要在具体事情上一件件地做好。

  读书会最后,潘家恩用两个感悟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一是“根在最深处,心在最高处”,二是需要另外一种“眼高手低”,广大青年需要“先会搬白菜,再研究大问题”。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有平常心,看见普通人的感受,进而找到自身价值。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405/t20240506_131770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