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多地毛木耳发生卢西螨危害

时间:2023-12-1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根据广西食用菌创新团队栽培与病虫害岗位功能专家团队的调研发现,今年8月份以来,广西柳江、融水、三江、隆安等多地的毛木耳基地爆发卢西螨危害,并呈现蔓延之势。目前,受害毛木耳基地总体规模达几百万袋,遭受螨害程度不一,估计产量损失达15%以上,部分基地抽查点整棚木耳菌棒无一幸免,危害十分严重。

      木耳卢西螨(Luciaphorus auriculariae Gao et al.)属于蜱螨目,前气门亚目,矮蒲螨科,卢西螨属。木耳卢西螨可取食木耳子实体,也能取食菌丝体,毛木耳栽培整个阶段,无论是母种、原种还是栽培袋、耳片均可被害。其为害最显著的症状是:在耳基周围布满大量大小不等的白色颗粒,形似鱼籽,耳农称之为“鱼籽病”。其实这些颗粒为木耳卢西螨的膨腹体,即怀孕的雌螨。感染卢西螨的菌棒菌丝随着螨害的繁殖菌丝逐渐衰退,受害轻的尚能出耳,但朵型小,并呈畸形,受害严重的不能形成耳片。膨腹体大量发生的耳片被取食后会变薄发黄,生长缓慢,最后萎蔫,同时还会伴随其他病害发生,导致烂耳。

  木耳卢西螨喜高温高湿,在20~35℃下均能生长繁殖,10天左右繁殖一代,每个膨腹体能产生上百个成螨。经食用菌创新团队多次调研发现,今年广西毛木耳卢西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由菌种带螨引起;同时,广西毛木耳菌棒生产季节温度高,给螨虫的快速繁殖创造了条件;此外,不少基地生产和栽培环境差,也加速了卢西螨的传播和爆发。

  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用优质菌种,避免使用带螨菌种;二是搞好环境卫生,接种和发菌场地应保持干爽和干净并与原料堆放场地隔离,栽培环境也要清洁卫生,及时清除废料和杂物;三是做好工作人员的清洁卫生,进出接种、发菌和出菇房应做好消毒措施,避免闲杂人员频繁进出,减少螨虫的传播,特别要防止交叉感染;四是发现带螨菌袋应立即清除并焚烧处理;五是推迟划口出耳,待气温降至20℃以下再划口;六是进行药剂防治,空棚时用螺螨酯2000倍液喷洒1~2次,接种1周或菌棒进棚后喷洒1次,划口出耳前20天左右喷洒1次,第一潮耳采收后用药1次,但要严禁出耳期间喷药。此外,也可以采用螺螨酯2000倍液以拌料方式施于培养料中进行防治。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xgk/ztjj/gxcxtd/zjgd/t1758336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