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富民:安康大水面生态渔业突围之路 ——以岚皋县蔺河库区渔业发展模式为例

时间:2022-04-22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考察调研时提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阐明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寄托了“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殷切期望,为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市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提供了遵循。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林草局《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合理发展生态渔业,防止一刀切、不加区分地禁止所有渔业活动”等要求,市委政研室、市农业农村局近日组成联合调研组,围绕岚皋县蔺河库区探索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座谈交流、实地查看等方式开展调研,以期为瀛湖库区围栏、网箱养殖全面清理后,走出一条安康特色的大水面生态渔业突围之路提供借鉴。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做法及启示

  2003年,岚皋县蔺河电站建成蓄水后形成库区总面积6500亩,涉及岚皋县3镇7村7367人(库区移民1399人)。2005年底,新源渔业公司承包蔺河水库进行水产养殖(期限15年);2018年底,新源渔业公司和库区周边村的7个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岚皋县岚翠湖生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瀛湖库区网箱养殖全面清理的特殊背景下,蔺河库区探索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实施“人放天养”、集中捕捞,取得了保护水质、生态富民的环境效益双赢,初步实现了“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良性循环。

  一是科学投放鱼种,力促绿色发展。岚皋县岚翠湖生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净水、富民”为目的,采取不投饵、不施肥、不用药的方式进行“零投放”放养,3次向蔺河库区投放大规格鲢鱼鳙鱼(0.2—1公斤/尾)19万公斤,均为具有净水功能的滤食性鱼类。村监委会和公司监事会成员现场见证,确保检疫合格、质量达标。由于鲢鱼和鳙鱼终生以浮游生物及水体中的腐殖质为食,鲢鱼、鳙鱼对浮游生物的高强度摄食,使库区浮游生物总生物量尤其是蓝藻生物量明显下降。联合调研组在蔺河库区现场查看捕捞情况,发现捕获的全部是鲢鱼和鳙鱼,规格均在2.5公斤以上,做到了捕大放小,验证了现场检验没有发现投饵、施肥、用药的痕迹的真实性。从市生态环境局岚皋分局提供的季度水质检测报告看,蔺河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没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环境质量下降,实现了“放水养鱼”到“放鱼养水”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

  启示之一: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必须以净水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扛牢压紧“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是“国之大者”,安康大水面渔业必须是以生态安全为前提,任何影响水质的生产方式都会重蹈产业于“灭顶之灾”。以瀛湖库区围栏、网箱养殖清理工作为标志,这既是严守生态红线和防止水质滑坡的“壮士断腕”,又是倒逼净水渔业成为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障生态平衡的“凤凰涅槃”。2019年12月24日国家三部委印发《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根据资源调查结果合理投放滤食性、肉食性、草食性的当地土著品种,发挥增殖渔业的生态功能,实现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蔺河库区探索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为我们提供了实证,有利于开创全市大水面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协调推进的新局面。查阅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资料,多地走过瀛湖网箱养殖那样过量投肥投饵或高密度养殖对水体伤害较大的路子,由于投放的多是吃食性鱼类,鱼类粪便和饵料残渣沉积,库区氮磷富余,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质恶化,最终导致多地出台限制、禁止在湖泊水域围网、围栏、网箱养殖的政策。比如,湖北省铁腕护湖,采取最严厉的惩戒措施,2017年就将全省121万亩围栏围网养殖水面彻底退渔还湖,安康下游的丹江口市出现过“百里万箱下汉江”的壮观场景一去不复返。在多地严管严禁的同时,净水渔业成为大水面渔业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根据水体特定的环境条件,通过人工放养适当的滤食性鱼类或螺、贝类以改善水域的水生生物群落组成,让水中的氮磷通过营养的转化,从而达到既保护水环境,又修复和维持水域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净水渔业已被列入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多采取蔺河库区这种不投饵、不施肥、不用药的“人放天养”的方式,只要投放的种类、规格、密度适宜,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就不会造成水体污染。比如,湖南省对天然水域、贵州省对湖库水域明确禁止投饵养殖;浙江千岛湖、江苏洪泽湖、吉林查干湖、武汉东湖等,通过投放适量的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达到了以渔抑藻、以渔净水的目标。据山东省德州市水库大水面增殖测算,每生产1公斤鲢鱼、鳙鱼,可从水中带出20.04克氮、1.46克磷、118.6克碳;每放养10万尾滤食性鱼苗,形成的生物碳汇相当于植树造林1公顷。尽管蔺河库区各种环境参数和养殖容纳量还需要持续跟踪与测算,但净水渔业生产方式的综合效益显而易见,是将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的生态渔业发展模式。

  二是优化股权结构,力促共享发展。岚皋县岚翠湖生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属集体经济主导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注册资本300万元构成为:新源渔业公司以库区渔业资源及养殖设备作价120万元入股,占股40%;7个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资金180万元,资金来源为县级拨付库区移民项目后扶资金150万元和库区移民自筹资金30万元,分三年缴清,占股60%,股权由7个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各村库区移民出资比例分配(详见图1)。在收益分配方面,新源渔业公司占总利润40%;合作社占总利润60%,其中,库区移民占42%,7个村集体占18%(详见图2)。通过村集体经济介入,在新源渔业公司和库区移民、村民之间建立起利益联结,有效引导库区移民和村民自觉参与蔺河库区日常管护,以实际行动爱鱼护水,改变了过去从业主体零散,组织化程度不高状况。2019年10月,蔺河库区共捕捞鲢鱼、鳙鱼18万公斤,销售额209万元,实现分红166.53万元(新源渔业公司、库区移民、村集体分别获得收益分红66.60万元、69.95万元、29.98万元),带动620名库区移民贫困户实现分红增收,8名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

  启示之二: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必须以经营主体高度集约化为可控条件。大水面属于公共资源,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渔业资源就会导致“市场失灵”,出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地悲剧,即少数人搭便车获利,而破坏生态环境的成本则由政府买单。为此,必须提升经营主体的集约化水平,才能关照好区域水质安全和群众利益,有效提高渔业综合治理能力。我市2012年11月20日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涉水产业的意见》规定“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为首要条件,从开展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入手,科学确定大水面养殖中滤食性与投食性鱼类比例”“大水面养殖的企业其滤食性鱼类达到85%以上”;原农业部2016年12月22日出台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中明确要求,“重点湖泊水库饲养滤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1%,饲养吃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0.25%”,给大水面养殖提供了约束,但瀛湖库区网箱养殖仍然付出了拆除网箱3.5万口、兑现补偿款1.23亿元的治理代价,瀛湖库区昔时以私人企业和养殖户为经营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粗放养殖、无序投入,出现肆意投饵、施肥、用药现象。同时,由于管理成本太高,缺乏科学便捷的监管方法,比如,沉入湖中网箱的滤食性鱼类、吃食性鱼类混杂一起,造成对鱼类放养状况的统计较为困难,加之水源地保护区的地带界定不明晰,最终导致瀛湖库区网箱养殖被全面清理。岚皋县岚翠湖生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兼顾各方利益,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集体经济主导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可控性,所在的溢河村党支部发挥好缓解企业与村民利益矛盾作用,村监委会有效监督企业经营行为和生态渔业流程,真正做到了禁饵、禁肥、禁药。由此可见,大水面生态渔业所形成的经济体量远小于过去网箱养殖,难以满足各方不断膨胀的开发欲望,如果不由集体经济主导和节制,在利益的驱使下,极有可能因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污染。

  三是加强行业引领,力促健康发展。制定《安康市涉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安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渔业转型升级。依托中科院桂建芳院士工作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陕西省水产科技联盟、安康学院等校地合作平台和科技联盟平台,开展净水渔业综合科学研究,在疫病防治、技术培训、科技创新、良种繁育、品牌建设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加快推动实用技术转化,岚皋县岚翠湖生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也在合作服务对象之列,为我市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指导培育省级原良种场3个、市级良种繁育示范园20个、县级苗种场11个,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原良种场为龙头,市级良种繁育示范园为骨干,县级苗种场为补充的三级水产苗种供应体系,不断夯实生态渔业发展基础。

  启示之三: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必须以检验综合治理能力为抓手。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如果疏于管理,“一放了之”,不仅难以获得预期经济效益,还可能对湖库水质造成新的损害;如果疏于服务,“一关了之”,放着优质资源不加以利用,视渔民长远利益于不顾,就是懒政怠政行为。我市刚刚经历瀛湖库区网箱养殖全面清理工作,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要统筹谋划、科学施策,一水多用、多方共赢,走好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

  几点建议

  联合调研组认为,随着各省市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捕的逐步实施,我市现有库区总面积近20万亩(水库295个,汉江梯级电站开发后库区总面积可达30万亩),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大有可为。

  一是全面规范大水面生态渔业标准。委托专业团队,全面摸清全市大水面资源家底,厘清鱼类资源、天然饵料资源等状况,深入分析水体周年变化规律,精准测算全市大水面水体增养殖容纳量。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地貌实际,进一步明确全市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划分界限,明确禁止投饵养殖水域范围。开展生态渔业中试及技术集成研究,尽早出台全市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技术规程,从滤食性鱼类和当地土著品种中选择编制全市大水面适养名录。重点针对瀛湖库区网箱养殖遗留的清淤难问题,做好库区清淤、净水课题研究,通过合理投放滤食性、肉食性、草食性的当地土著鱼类,发挥增殖渔业的生态功能。

  二是坚持集体经济主导地位不动摇。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促使集体经济参与并主导渔业生产经营活动,与专业合作社和渔民构建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对水域面积较大的瀛湖等库区,引入国有企业战略性投资推动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建立完善政企共建共管机制,引导集体经济成员做好监督工作,发挥村监委会“小纪委”作用,既监督鱼苗投放、养殖捕捞,又监督股权分配、收益分红,确保水环境质量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加大岚皋县蔺河库区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宣传推广力度,在汉阴洞河水库、旬阳赵湾水库、石泉喜河水库等规模适中的水面进行试点探索,逐步推广全局。

  三是奋力开拓生态渔业发展空间。从全市2009年至2019年渔业产量变化情况看(详见图3),集中清理拆除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渔业产量出现回落。渔业及其主管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大水面渔业“减量增收、提质增效”重点放在加快推进三产融合方面,大力发展“安康汉水鱼”系列特色风味食品精深加工,拓展垂钓、捕捉体验、特色民宿、科普研学等休闲渔业项目,促进大水面增养殖、捕捞、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及旅游多业态协同发展。同时,挖掘稻渔综合种养潜力,我市稻田面积30.2万亩,宜鱼稻田面积8.8万亩,稻田总鱼产力为万吨左右。打造“安康汉水鱼”品牌,扎实开展“两品一标”“绿色产品认证”“有机认证”“可追溯认证”,提升中高端“富硒鱼”附加值。健全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扎实开展渔业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行动,加强库区管护和水环境质量监测,全面禁止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发展水产养殖,鼓励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和其他大水面发展净水渔业,通过做好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这篇大文章,重现“鱼水之欢”景象。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gzdt7701/20220328/979011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