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区沼气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时间:2022-04-22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一、模式简介

  在脱贫攻坚大局中,昭化区抢抓国家对农村沼气项目转型升级要求和投资结构重大调整等政策机遇,推进能源建设由过去单一的以气为主向气肥并重、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以沼促养、以沼增绿、以居定沼、以沼养沼”的“四沼同步”新模式,沼气生态循环农业迸发新活力,加速了全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既美了环境,又富了农民。

  二、模式背景

  昭化区是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县级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地区、亭子口库区移民区,属全省88个贫困县区之一。昭化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中部,属盆地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全区幅员面积1440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212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1万人。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63个、扶贫对象8700户、3.1万人。全区现有生猪、肉羊和土鸡养殖圈舍185.54万㎡,年出栏能力达294.17万头(只),猕猴桃、蔬菜等经作面积23万亩;发展“种-养-加”、“猪-沼-果(菜)”农牧互动发展模式4万余亩,配套户用沼气3万余口,大中型集中处污供气工程40余处,年沼气化处理畜禽粪污资源量56万吨,占总量的40%,年生产沼气10万余立方米,推广沼液施肥4.5万亩,沼液浸种1.2万亩。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昭化区以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破解脱贫主导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有限的瓶颈作为农村能源扶贫的突破口,把美化新村聚居点、易地搬迁聚居区人居环境,节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成本作为农村能源扶贫的关键点,精准施策,着力撬动以生猪、肉羊、土鸡为主的畜牧产业突破发展,以猕猴桃、蔬菜为主的种植业生态发展,以贫困群众为主的安居扶贫聚居点环境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出升。近两年建设的平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金石现代农业园区和临港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就是其中的典型。

  三、模式图

  (一)模式流程图

  

  (二)模式实物图

  (一)以沼促养,治污节能两不误

  在平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蔚丰农业有限公司配套了年处污能力达1500立方米的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年产沼气约15万立方米,日发电量可达450度以上,不仅解决了养殖场治污难题,而且扩大了5000头的生产规模,帮助解决了生活照明、生产加工、仔猪保温加温等诸多难题,节约了大量生产生活成本。

  

  平乐现代农业园区蔚峰农业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

  

  平乐现代农业园区蔚峰农业养殖场以沼促养 实现清洁生产

  

  平乐现代农业园区养殖场和集中供气工程以沼促养 实现清洁生产

  近三年来,全区配套新建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处污工程14个,治理存量污染养殖场90处,资源环境承载容量也从过去的70万头生猪提升到80万头生猪、20万头羊、500万羽土鸡。以农能项目为依托,招引铁骑力士、湖南嘉禾等企业建10万头商品仔猪扩繁场2个,上规模种羊场2个,为全区1300户贫困户提供代养优质仔猪和种羊15万头,无偿提供给600余户贫困户从事生猪养殖。通过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昭化现代畜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昭化生猪人均出栏量持续稳居全省第一,成功跻身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生猪养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省畜牧业重点县。

  (二)以沼增绿,生态循环让畜禽粪污变废为宝

  全区按照“把提高沼渣、沼液等利用率作为化肥‘零增长’行动的突破口,打通关键节点通道,推动猕猴桃、蔬菜等脱贫主导种植业生态循环发展,助力农产品品质提升,从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思路,精准施策,通过“变废为宝”,使之成为推动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其中的平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引进的年处理粪污能力达30万吨、年生产有机肥达8万吨的牛牛生物有限公司,建立“返利贫困户”帮扶机制,收购无处污工程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散养户产生的畜禽粪污以及沼渣沼液,生产的有机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给贫困户。公司生产原料有了稳定来源,在改善生产环境的同时,又降低贫了生产成本,还保证了农产品品质。

  

  平乐现代农业园区大坝猕猴桃产业园以沼增绿 实现粪污变废为宝

  截至目前,昭化区围绕大中型养殖场建成各类治污沼气工程104处4.8万余立方米,建成不同规模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园区50余个,建成有机农产品基地14个,生态养殖园区146个,每年推广沼液施肥达到4.5万亩,创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昭化六特”等品牌商标,带动3300余户贫困户发展紫云猕猴桃、昭化蔬菜等品牌农业,户均年增收0.6万元。

  (三)以居定沼,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在临港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沙坝乡照壁村,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川北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坐落在绿树成荫的村庄里,民居前庭后院,瓜果蔬菜,炊烟袅袅,村庄里溪水潺潺,鸡犬相闻,很有“桃花源”的味道。这是区政府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对陈旧户用沼气进行“一池四改”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传统民居重新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基础配套,让旧貌换新颜,实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照壁村11社有农户29户103人,粉墙、座脊、吊檐、勾缝、门窗柱上漆各25户,阴阳沟硬化1051.8米,入户路硬化29户925.7米,社道硬化3条428.3米,改厨13户,改厕15户,户均有沼气池1个、垃圾池1个,自来水使用普及率100%,微水池2处、白芷种植示范基地1处。

  

  临港现代农业园区沙坝照壁村以沼定居,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区委区政府把沼气工程转型扩能作为安居扶贫中环境改善的重要抓手,通过对集中供气工程优化布局、对户用沼气改造提升,对新能源转型扩能,推进供气工程由单一的养殖配套向生产生活综合配套转变。全区改造陈旧户用沼气池3500余口,改造传统村落18个,沼气生产能力达到33万立方米,农村能源转型惠及农户1.1万余户,其中贫困群众1300余户,每户贫困户减少用电、薪柴、劳动力等费用近2000元。

  (四)以沼养沼,集中供气还能参与分红

  在金石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王家安平新村聚居点,成立了沼气专合社,探索推行了新村集中供气工程股权量化改革试点,委托企业经营,将新村集中供气工程财政投入的资金和村社自筹资金65万元,按1:2:7的比例分别折股量化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让三方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工程效益更能长久发挥。

  

  金石现代农业园区王家更新养殖小区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以沼养沼,实现利益共享

  据统计,全区集中供气工程股权量化改革全部完成后,财政资金和农户自筹资金股本将达到1100余万元,年可分红达到93万元,1500余户群众将分到红利,其中380余户贫困群众将从中受益。

  四、配套措施

  (一)推广先进的技术体系。

  1.工程采用的工艺。采用“地上式中温厌氧反应器+湿式储气柜”为核心的处理工艺,在传统建设的基础上增加的锅炉增温系统,解决山区冬季产气不足的问题,使用效果良好。主要配套的设施设备有地上式中温厌氧反应器、湿式钢式气柜、脱硫器、脱水装置、热水循环锅炉、热循环泵、搅拌机(装置)、抽污泵、沼液和供气管道等。

  2.工程采用的标准及规范。砼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版、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2005)、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63-95、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NY/T667-2003沼气工程规模分类》、《NY/T1220.1—2006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第一部分:工艺设计》、《NY/T1220.2—2006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第二部分:供气设计》、《NY/T1220.3—2006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第三部分:施工及验收》、《NY/T1220.4—2006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第四部分:运行管理》、《NY/T1220.5—2006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第五部分:质量评价》、《NY/T1221—2006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沼气工程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NY/T1222—2006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

  (二)配套适用的政策措施

  1.规划方案。通过‘增环保门槛、减增量污染,对适养区内新建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场),优先安排大中型集中供气治污项目,对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优先安排农业循环经济治污项目,降低贫困群众的养殖成本。

  2.规章制度。建立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安全监督员“三员操作规程”,日常保养、定期维护和大修理“三级维护检修制度”,安全生产防护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制度和火警、易燃及有害气体泄漏、爆炸、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应急方案“三制度一方案”。

  3.投资补助。大型沼气工程投资在资金上实行“财政资金+业主自筹”的模式,在实施方式上实行“补助资金邀请招标+业主自筹自主实施”的方式。集中供气工程在资金上实施“财政资金+受益群众和业主自筹”的模式,在实施方式上实行“补助资金专业队伍施工+自筹资金村民一事一议投劳投资建设”的方式。不同的“两个+”确保投资足额完成。

  4.土地等扶持政策。在规划上,以配套沼气工程作为畜牧产业发展的支点和杠杆,采用“三增三减”三大举措,撬动畜牧产业与环境资源共融共生、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增环保门槛、减增量污染,对适养区内新建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场),优先安排大中型集中供气治污项目,对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优先安排农业循环经济治污项目,降低贫困群众的养殖成本;通过“增承载容量、减存量污染”,建立常态、长效挂牌整治机制,对过去没有配套治污工程、圈舍闲置的畜禽养殖园区,实行挂牌整治;通过“增优惠政策、减养殖风险”,把配套集中处污工程作为优惠政策,招引业主建设良种良繁场,着力解决仔猪供应严重不足、肉羊引种病发多等养殖风险。在建设中,税收上按照财政资金投入的内容进行征收,业主自筹和群众自筹完成的建设内容不征收税款;在后期管理方面,对沼气和沼肥等收入免予征收税金。国土部门对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占地不征收费用,由业主或村民委员会划拨,不再发生新的费用。

  (三)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

  1.在平乐现代农业园区,引进社会资本组建昭化绿山农业公司,依法取得畜禽粪污、沼渣等废弃物治理项目特许经营权,采用“政府付费+可行性缺口补贴”的方式保障投资回报和公司的正常运转,有效解决了农村废弃物处理资金缺乏、收益率低、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2.在金石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的王家安平新村聚居点,探索推行了新村集中供气工程股权量化改革试点。在工程运行上,委托企业经营,将新村集中供气工程财政投入的资金和村社自筹资金65万元,按1:2:7的比例分别折股量化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让三方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工程效益更能长久发挥。一年来,工程净收入55120元,每股分红367元,贫困群众户均增加收入500元,还为安平环境改善、脱贫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十分明显。

  3.建立以养殖业主为发起者的生态循环农业专合社,专门负责种养循环基地生产管理。中驰农业在王家镇方山村流转农户土地1000多亩,建立了种养殖循环农业基地,建设5000头母猪繁育场,年产10万头仔猪繁育基地,另外8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蔬菜、水果,开挖鱼塘种藕养鱼,建设成为生态农业产业园,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中驰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专合社,统一沼气、沼肥、种植业和养殖业管理,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五、推广情况

  “四沼同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已在我区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中进行推广,推广面积达4万余亩。

  以中驰农业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为例:

  (一)经济效益。运行费用:电费44.07元/d、人工费300.00元/d、脱硫剂更换费用8.219元/d、日常维修费125.74元/d,工程运行总成本为478.02元/d。沼气成本:0.398元/m3沼气。总收益:沼气收益1088.00元/d、沼渣收益140.00元/天则沼液收益为526.40元/天。合计收益为:沼气收益+沼渣肥收益+沼液收益-沼气成本=1276.38元/d。年收益约为45.95万元/年,回收期14年。

  (二)社会效益。通过工程示范,对其他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发酵产生的沼液通过灌溉还田避免了直接排放,也避免了污染引起的纠纷,有利于社会安定。利用畜禽养殖粪尿污水产生沼气不仅可以减轻污染,而且可以获取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甲烷,可减少树木的砍伐,有利于植被的保护。治理污染,创建优美环境,可促进招商引资。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可减少疾病发生率。

  (三)生态效益。沼气利用使畜禽养殖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大大降低了面源污染,保护了土壤和地表水的水质,切断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条件,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为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起到了重大作用,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真正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六、适宜地区

  “四沼同步”发展模式适宜种养业相对集中,相对海拨海拨高差20米-100米之间,发展立体复式种植业和养殖规模500头猪以上的,配套一定基础设施的农业园区。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8661/2021/8/25/94861bc87c1c48e2bb76772ea080969c.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