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关于印发2021年广西早稻播种育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桂农技发〔2021〕6号)
时间:2022-04-2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各市、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
现将《2021年早稻播种育秧技术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021年2月23日
2021年广西早稻播种育秧技术指导意见
进入2月份以来,全区各地气温回升较快,春耕生产已经全面启动,各地正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掀起春耕备耕热潮,为全年粮食生产开好头、起好步奠定良好基础。为扎实做好今年早稻播种育秧工作,现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选用优良品种,搞好熟期搭配
各地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科学选用生育期适宜的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品种,规划好早、晚两季品种熟期搭配,确保早稻避过倒春寒、晚造避过寒露风的危害,实现全年增产丰收。
(一)选择优良品种
因地制宜优先选择野香优莉丝、野香优丝苗、晶两优534、乾两优8号、广粮香2号、壮香优白金5、桂育12、丽香优5号、野香优巴丝、丰惠2668、银泰优8号、邦两优香丝苗、圻优166、桂野丰、穗香优963、香优龙丝苗、粮发香丝、广8优香丝苗、丰田优泰香占、满香优1109、鑫丰优868、原香优361、昌两优丝苗、穗香优9168等优质稻品种以及其它特色优质水稻品种,加大丰田优553、深两优8386、Y两优087、H两优991、和两优713、万太优3185、特优582 、桂两优2号等广西本土选育的超级稻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
(二)搞好熟期搭配
1、桂南地区。桂南双季稻区安全生育期早、晚两季相加在250天左右,熟期搭配以“迟搭迟”或“迟搭中” “中搭迟”比较适宜,建议早稻选用生育期为125~130天的品种,沿海地区所用品种的生育期可以延长3~5天。计划冬种马铃薯的地方,早、晚两季建议选用生育期在120天左右的中、早熟品种。
2、桂中地区。桂中双季稻区安全生育期早、晚两季相加为240~245天,熟期搭配以“迟搭中”或“中搭迟” “中搭中”为宜,建议早稻选用生育期为120~125天的品种。
3、桂北地区。桂北双季稻区安全生育期早、晚两季相加为225~230天,桂林以南熟期搭配以“中搭中”或“中搭早”为宜,桂林以北熟期搭配以“中搭早”或“早搭中” “早搭早”为宜,建议桂北稻作区早稻选用生育期在120天以内的品种,确保晚稻生产季节的主动和有效避过寒露风的危害。
4、再生稻地区。计划发展再生稻的地区,要选用再生能力强、头季稻生育期140~150天、蓄留再生稻生育期70~75天的品种,在3月底前采取防寒措施适时早播,8月上中旬完成头季稻收获,确保蓄留的再生稻顺利抽穗扬花,安全避过寒露风。
二、抓住有利时节,及时浸种催芽
桂南稻作区早稻适宜播种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桂中稻作区为3月中旬,桂北稻作区为3月下旬至4月初。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采用“冷头浸种,冷中催芽,冷尾回暧播种”的方法,及时浸种、催芽、播种,争抢季节,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三、创新育秧方式方法,大力推广防寒防旱育秧
(一)创新育秧方式,推广集中育秧
2月以来我区出现了连续的干旱天气,3月份也可能面临倒春寒等不利天气,对早稻播种育秧造成不利影响,各地要增强防灾抗灾减灾意识,创新育秧的方式、方法,大力推广壮秧剂育秧及大田集中育秧、大棚集中育秧、庭院集中育秧、工厂化集中育秧等防寒防旱育秧技术,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消毒、统一催芽、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的“五统一”育秧,防范倒春寒造成烂种、烂秧,培育健壮秧苗,为早稻增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运用抗逆防寒育秧技术,高质量播好种
大力推广“四大”抗逆防寒育秧技术,提高秧苗抗性,培育带蘖、多蘖矮壮秧。一是推广旱育秧技术;二是推广编织布隔层育秧技术;三是推广大孔塑盘育秧技术,改原来的561孔塑盘育秧为434孔或353孔的大孔塑盘育秧;四是推广工厂化育秧技术。
1、旱育秧。主要技术关键点:(1)选择苗床。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土壤肥沃的菜园地或早地作苗床。(2)苗床准备。一公斤种子需苗床长10~12米,厢面宽1.4米,做成地下式或平厢式苗床。每厢苗床准备过筛细土100公斤左右作盖种营养土备用。(3)苗床培肥。播前15天左右每厢一次性施入腐熟有机肥30~50公斤,过磷酸钙0.5~0.6公斤,氯化钾0.2~0.3公斤 ,尿素0.3~0.5公斤,与10~15厘米深土层充分混合,细碎耙平。(4)消毒调酸。用45%的敌克松500倍液喷雾进行厢面床土消毒,再用多功能旱育壮秧剂调酸、消毒和培肥苗床。使用方法:每袋壮苗剂与10公斤细土拌匀,撒于厢面苗床上,然后用耙子将药剂与表土充分拌匀即可。(5)播种盖种。播种前再喷浇1次水,每床用种1公斤多次匀播。播后用过筛营养土盖种,盖细土2厘米左右,以不见谷粒为度。盖种后再喷施一次敌克松液消毒要,不要使用火灰、草木灰等碱性土盖种。(6)盖双膜保温。播种后要及时盖膜,先在床土表面平铺一层内膜,再拱竹架盖外膜,拱架高40厘米,拱面中间要平,薄膜要使用新膜,四周用土压实,以防风揭膜使水分蒸发而影响出。
2、编织布隔层育秧。主要技术关键点:(1)整畦施肥。按畦面宽1.2~1.5米、沟宽30~40厘米的规格起厢。整地时施足腐熟农家肥或淋足粪水,也可以用复合肥作底肥,每平方米秧田施复合肥50~80克。播种前浇足浇透底水。(2)铺布摊泥。选用透水、透气性好的编织布。切割成每块规格:长60~75厘米,宽40~50厘米。铺布时拉紧铺平、贴紧畦面。然后铺上厚度为2厘米左右的肥泥或泥浆,用耥耙耥平。(3)配套使用旱育保姆。将精选的稻种放入清水中,早稻浸泡12~15小时、晚稻浸泡8~12小时(可至破胸前),不用催芽,然后将浸好的稻种捞出,沥至稻种不滴水时倒入瓷盆(水桶、圆底 盘等)中,慢慢加入旱育保姆,滚动包衣,直至旱育保姆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稍为晾干后播种。旱育保姆一袋(350克),拌稻种1.0~1.2公斤。(4)播种。将经旱育保姆包衣的种子均匀播撒,每平方米播种量:常规稻80~100克,杂交稻50~60克,秧龄长的适当稀播。要压种入泥或用细土盖种,并喷施专用除草剂,如秧田一次净等。
3、塑盘育秧。塑盘育秧选用434孔或353孔的大孔塑盘,每亩大田需秧盘55~60张(434孔)和60~65张(353孔),配套使用壮秧剂。其它按照常规塑盘育秧方法进行。使用壮秧剂:按每张秧盘10~15克的用量将壮秧剂与适量的细泥或泥浆拌匀,撒施或灌满秧盘,然后播种。
4、工厂化育秧。播种前准备好营养土或商品基质等物资,种子破胸露白后利用自动化流水线一次性完成装(营养)土、淋水、播种、覆土等工序。每亩大田用机插秧硬盘20~22张。每盘播种量:杂交稻75~100克,常规稻100~125克。播种后放在育苗棚或催芽室内叠盘催芽,每叠10~15盘,顶盘用空盘加重物镇压。
四、加强秧田管护,促进秧苗健康生长
播种后要加强秧田管护,科学调控好温湿度,合理运筹好水肥药,促进秧苗健壮生长。
(一)盖好膜
早稻育秧期间温度变化较大,播种后需覆盖薄膜(棚膜)以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大田育秧盖膜前要先插好竹拱,每50厘米插一片,并尽量深插,以增强抗风能力,边盖边用泥土压实四周。大棚育秧、工厂化育秧的要经常检查周边棚膜是否覆盖严密,确保防寒保温效果。
(二)管好水
秧田期水分管理以湿润管理为主,如遇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时要排干田水,防止渍水,提高土温,减少烂秧死秧。旱育秧床土发白、编织布隔层育秧表土开裂要适当浇水。如天气回晴过程急剧,阳光较强,要适当灌水和白天通风,以缓和温度剧烈变化,待天气稳定回暖后再逐渐把田水排浅排干。编织布隔层育秧在起秧前12~20小时浇一次透水,起秧时分块掀起,卷成筒状运秧。
(三)施好肥
天气转晴稳定回暖后,对于长势弱的秧苗,用磷酸二氢钾等叶面喷施,促进秧苗恢复生长。移栽前5~7天施送嫁肥,用稀粪水或沼气液或1%~2%的尿素液淋施。
(四)控好苗
秧苗长势过旺,可用多效唑进行控苗,每亩秧田用15%多效唑40克兑清水30~40公斤喷施;如控长过度,秧苗过矮,可以灌水,或用稀粪水、沼气液、1%~2%的尿素液淋施,严重的可以喷施九二○(赤霉素)解除。
(五)通好风
1叶至2叶1心期间,低于25℃以下时密封保温,高于25℃时,两头揭膜通风。2叶1心时开始炼苗,先揭两头,再揭一边,保持膜内温度20℃左右。移栽前3~5天,可全部揭膜,但遇到寒潮天气必须盖膜防冻。低温过后遇晴天,忌突然揭膜,应先通风炼苗再揭膜,
(六)防好病
低温阴雨天气易诱发腐生性病菌侵害而出现烂秧死苗,要注意喷药防治。发生绵腐病和立枯病时,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敌克松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七)喷好药
移栽前3~5天打好送嫁药,用异稻瘟净加病毒A或吡虫啉加病毒A喷施,预防螟虫、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
五、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早稻机插秧适宜秧龄为15~20天,叶龄为3.0~3.5叶;其它育秧方法的适宜移植秧龄为20~35天,叶龄为3.0~4.5叶。各地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时将秧苗移栽到大田。
当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种植密度不足的现象,因此各地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为增加有效穗数实现高产稳产创造条件。桂南稻作区杂交稻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1.6~1.8万蔸,常规稻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1.8~2.0万蔸。桂中稻作区杂交稻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1.8~2.0万蔸,常规稻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2.0~2.2万蔸。桂北稻作区杂交稻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2.0万蔸左右,常规稻为每亩2.2万蔸左右。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njtg/wjtz/t833486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