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关于印发2021年全区强一产促增长“三大农技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2-04-2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各市、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食用菌、蔬菜技术推广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部署要求,推动“十四五”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和促进实现全区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的发展目标,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1年三大农技行动实施方案》(农技栽培〔2021〕10号)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有关文件精神,我站制定了《2021年全区强一产促增长“三大农技行动”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细化方案,强化措施,真抓实干,确保成效。

  联系人:李怡香,联系电话:0771—2182659,电子邮箱:7712182646@163.com。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021年4月6 日

  

  2021年全区强一产促增长“三大农技行动”实施方案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保障全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全国及全区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部署要求,特制定《2021年全区强一产促增长“三大农技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全力唱好农技推广服务“四季歌”,为打赢“十四五”开局第一仗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实现全区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农科教推多部门协作,从自治区到乡镇四级推广体系联动,突出农时农事,着力开展服务指导培训,加强集成创新,强化示范引导,扶持壮大经营主体,做好防灾抗灾减灾,推进工作措施落实,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技术支撑。

  二、总体目标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工作思路,加大高产优质多抗优良新品种示范推广,综合集成应用绿色轻简、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关键技术,为稳定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粮食产能稳中有增的目标和保障蔬菜、食用菌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打牢基础。

  ——稳定面积,增加产能。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大粮食、蔬菜生产重要性宣传力度,协助落实有关粮食、蔬菜生产惠农政策,调动农业生产者发展粮食、蔬菜生产的积极性,着力扩大粮食和蔬菜生产面积。强化耕作制度创新和种植技术模式的改进提升,推动耕地复种指数的提升,桂南地区扩大推广“稻+稻+薯”、“稻+玉(鲜食玉米)+薯”、“早稻+再生稻+马铃薯”、“稻+稻+蔬菜”等稻田一年三熟制和“春玉米+夏大豆+冬种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秋冬蔬菜”等旱地一年三熟模式以及高秆作物(玉米、木薯、甘蔗)间套种大豆(花生)、生姜、食用菌,香蕉间套种嫩姜、食用菌,幼龄果园(新植果园、落叶果园)间套种蔬菜、马铃薯,果园、林下套种食用菌等高产高效模式;沿海地区积极发展冬种玉米、冬种红薯、秋冬种蔬菜生产;桂北地区科学调整品种组合搭配,坚决遏制“双改单”的发展势头,因地制宜发展夏秋蔬菜生产;高寒山区大力推广“早中稻+再生稻+冬种绿肥”模式,多渠道多途径拓展粮油增长空间,积极发展特色反季节蔬菜生产;要促进确保全区全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4215万亩、产量1373万吨,蔬菜产量 4022.3 万吨,其中食用菌产量 55.56 万吨(按统计局口径)、蔬菜产值增长 5%的发展目标,确保各市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粮食、蔬菜、食用菌生产目标任务。

  ——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时期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高产”、“ 优质”技术路线,探索创新和丰富、完善既高产又优质的技术体系。以高产为基础,以优质为导向,坚持高产、优质协同推进。做好品种结构、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大绿色、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示范推广,合理安排插口衔接,及时抢播抢种抢收,集成推广高产稳产、保优节本、增产增效技术,发挥群体质量优势,挖掘作物增产潜力,稳步提高我区粮食、蔬菜单产水平,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先进省市区的差异,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绿色轻简,提高效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围绕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发展要求,实施农业科技大创新行动、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和节水科灌行动。加强科教研推的协同攻关,突破制约瓶颈和发展障碍,示范推广适合现代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绿色轻简高效技术,缓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示范推广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生产物资新产品、新技术、新器械、新装备、新成果,做到测土配方施肥,因时因势精准施肥施药,扩大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药一体化、水气平衡栽培、旱作节水、绿色防控、桑枝等特色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栽培食用菌、培养料二次发酵、菌渣再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在保证作物高产优质的同时,把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消耗量降下来,把农业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益提上去。

  ——扶持主体,打造品牌。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是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现化农业的支撑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的落脚点。各地要以宣传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为基础,以实施重大农业项目为载体,以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为抓手,以创建高产高质高效示范基地为推进形式,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壮大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经济能人等生产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他们连基地、连农户、连市场、连科研、连资金等优势,实现点、线、面结合,集约化、规模化开发,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和标准化、品牌化打造,示范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科学防灾,技术减灾。牢固树立防灾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止损就是增产增收的理念,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提早做好防灾抗灾工作预案和技术措施方案,紧盯关键农时,及时做好气象灾害和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动员、组织种植户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科学防灾、技术减灾,严防“倒春寒”、“卡脖子旱”、“龙舟水”、“寒露风”、“霜冻、冰冻”、台风、洪涝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损失。同时,要加强技术指导,促进灾后恢复生产,力争主要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左右、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着力实现 “虫口”夺粮。

  三、行动内容

  (一)春耕春管及夏粮生产农技行动。

  从“立春”(2月上旬)开始,组织开展春耕春管及夏粮生产农技行动,奋战100 天努力夺取春夏季粮油、蔬菜丰收。

  1. 春耕备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及时开展农事活动,做好充分、充足准备,才能打好仗、打胜仗。指导农户做好拖拉机、犁田机、旋耕机、播种机等春耕农业机械、机具添置;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秧盘、壮秧剂等春耕生产物资准备和农家肥、有机肥的堆沤;做好秧田整理和大田犁翻晒垡、基础设施完善、排灌设施维护、冬种绿肥的犁翻沤田等;指导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合理安排全年生产计划,提前备好菌种、原料、菌袋等菌用物资。

  2. 春播春种。从“立春”开始,我区即可播种春玉米、春花生、春大豆、春红薯及春蔬菜等旱地作物,各地要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育苗移栽技术、机械化耕种收技术、合理密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一增三改”技术、秸秆还田免耕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秆矮秆作物(或生育期长短作物)间套种技术、带状复合间套种技术、蔬菜绿色轻简栽培技术等。

  2月底3月初从沿海地区开始,陆续进入早稻播种育秧季节。各地要指导种植户科学搭配双季稻品种,选用生育期适宜的早、晚稻品种,确保全年安全生产。要指导农户抢抓季节,及时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播种,掌握生产的主动权。要大力推广壮秧剂塑盘育秧、大田集中育秧、大棚集中育秧、工厂化集中育秧、浆播育秧等集中育秧、防寒育秧技术,培育壮秧、壮苗,防范倒春寒造成烂种、烂秧,培育壮秧。要大力推广机插秧技术、抛秧栽培技术,积极引进水稻无人机直播技术、机械化畦作精量播种技术、机械化抛秧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我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根据市场需求,指导蔬菜生产者及时衔接秋冬种蔬菜换季茬口,选种适销对路的丰产性能好、抗(耐)病虫强的蔬菜品种。反季节生产秀珍菇、夏香菇要及时进行接种制棒,做好养菌发菌工作。大力推广物理防治方法,预防食用菌黄斑病的发生。黄斑病发生时,要科学规范使用农药,严禁滥用农药。

  3. 春管春收。各地要指导做好冬种马铃薯、秋冬种蔬菜和食用菌等作物的春收工作。做好冬种玉米、红薯、蔬菜等越冬作物以及早春已播作物的防霜抗冻、中耕除草、追肥培土、抗旱浇水、排积防涝、喷药防病防虫、撒施诱饵统一灭鼠、调整植株等田间管理、病虫防控、防灾抗灾减灾工作,大力推广合理密植技术、水气平衡栽培技术、前促中控后稳施肥技术、无人机飞防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打好增产丰收基础。要指导做好越冬作物的适时收获、流通运输、上市销售等工作,保障重要时间节点“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保证春收粮食作物种得下、收得上、销得去,农民有收益,来年有劲头。

  (二)战“三夏”及秋粮生产农技行动。

  从“小满”(5月下旬)开始,组织开展战“三夏”及秋粮生产农技行动,努力夺取秋粮和秋收作物丰收。

  1. 夏管。指导做好早稻、中稻、春玉米、春大豆、春红薯等春种作物中后期的清沟管水、露晒田、中耕培土、打叉除蘖、追施平衡肥、重施攻穗壮粒肥、病虫草鼠害防控;做好越夏蔬菜、中高温食用菌的田间管理、技术示范,设施大棚要注意通风换气,及时采取遮阳、喷淋等降温措施,避免因高温导致作物出现灼伤、坏死;提前做好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防御工作。

  2. 夏收。指导种植户抓好春玉米、春大豆、春红薯等春种作物和早稻、中稻的适期收获,大力推广机械化收获技术、机械化秸秆打包打捆技术和秸秆青贮技术、粉碎还田技术以及机械化干燥技术等,避免穗上发芽和烂苞烂粒,减少田间地头的落粒、落谷、掉苞、漏薯,确保颗粒归仓和及时腾茬接种。

  3. 夏种。各地农技推广部门要指导种植户选用生育期适宜的晚稻品种,抢抓季节播种晚稻和秋玉米、夏大豆、秋花生等夏播作物以及秋种马铃薯适时适墒播栽。大力推广工厂化育秧、智能化浆播育秧和无纺布、遮阳网覆盖育秧技术以及春玉米套种夏大豆技术、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技术,大力推广“早稻+再生稻+冬种马铃薯”、“早稻+鲜食玉米(或秋红薯)+冬种马铃薯”一年三造粮绿色高效模式,确保晚稻避过寒露风安全抽穗扬花、灌浆结实,确保秋玉米成功避过秋旱在11月上旬前成熟收获,确保秋种马铃薯在12月中下旬霜冻到来前成熟,冬种马铃薯在最适宜的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加强夏季蔬菜生产,鼓励高海拔冷凉山区发展高山蔬菜,鼓励利用蔬菜大棚设施生产蔬菜,填补我区蔬菜“夏淡”的市场空缺。

  (三)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

  从“秋分”(9月下旬)开始,组织开展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着力夯实翌年春收粮油丰收基础。各地要通过稻薯轮作、水旱轮作、果薯间套种、稻菜轮作、稻菌轮作等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秋冬种马铃薯、油菜、绿肥、蔬菜、食用菌生产,助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1. 秋种。指导做好冬小麦、冬油菜、冬玉米等粮油作物和辣椒、番茄等蔬菜的适期适墒播种、育苗移栽,提高播种质量。及时制备黑木耳、香菇等中低温品种菌棒,加强养菌期间温度湿度调控。

  2. 秋收。指导抓好晚稻、秋玉米、夏大豆、秋花生、秋红薯、秋种马铃薯等作物的适期收获,确保颗粒归仓和及时腾茬。

  3. 冬种。桂南地区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抓好冬种马铃薯的抢时、抢墒播种。桂北地区在元旦前后抓好春种马铃薯的适时播种,覆盖好保温地膜、农膜,避过霜冻、冰冻对幼苗的危害。蔬菜产区在再生稻、晚稻收割后及时指导做好越冬季蔬菜播种育苗、适时移栽和菌棒下地出菇,重点推广普及蔬菜集约化育苗移栽。沿海地区要指导抓好冬红薯的大田整理、开沟作畦、适时移栽。

  4. 冬管。指导做好秋冬种马铃薯、冬小麦、冬玉米、冬红薯、秋冬蔬菜等的田间管理和抗旱防涝、防霜抗冻,做好病虫防控,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安全越冬。加强蔬菜肥水管理,及时浇水、适当追肥,及时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

  5. 冬收。指导做好秋种马铃薯、蔬菜、食用菌的适时收获、流通运输、上市销售等工作,提倡蔬菜分级分批初级加工包装上市,实现优质优价,增强保障重要时间节点新鲜马铃薯、 “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能力,满足社会多元化消费需求,促进冬季农业产业发展。

  四、工作重点

  (一)监测调度。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重点利用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点的网络优势,加强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农作物生长发育动态,结合面上生产调查,实时掌握农业生产发展动态,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为指导技术推广、领导决策和生产管理措施的补充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联合种子、植保、土 肥、农情信息等部门抓好种、肥、墒、苗、病虫“五情”监测,为生产指导提供依据。高度重视蔬菜、食用菌统计工作,强化与统计部门的沟通汇报,不折不扣完成2021年我区蔬菜、食用菌增长5%的目标任务。

  (二)推广良种。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蔬菜推广机构要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要从温饱型的社会需求,转变为满足大众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转变,高产与优质兼顾,满足社会多元化消费需求。水稻重点推广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确认的野香优莉丝、野香优丝苗、晶两优534、广8优香丝苗、乾两优8号、广粮香2号等6个品质优良型绿色水稻品种和2018~2020年评选推介的壮香优白金5号等“广西好稻米”品种以及红米、黑米、紫米、墨米等其它特色专用稻品种。食用及饲用玉米重点推广桂单0810、桂单162、桂单166、阿单6号、油玉909、青青700、庆红509、正大719、天贵88、青青921等优质高产新品种。鲜食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主要推广桂甜糯525、桂花糯522、天贵糯932、暄甜糯6号、金卡甜3000、中农甜10 、桂甜612、桂糯530、桂黑糯609、桂黑糯219等新品种。秋冬种马铃薯要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桂农薯1号、费乌瑞它、青薯9号、兴佳2号、雪川3号等脱毒良种。花生主要推广桂花36、桂花1026、桂花99等桂花系列优良品种。蔬菜方面,建议各地参考《2020年中国(广西)-东盟蔬菜博览会田间种植表现优秀品种》等,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进行推广桂甜菜心1号、桂甜菜心2号、“宝岛脆”菜心、广府30菜心、神鹿快菜、甘蓝中甘590和夏莲、水东芥菜等叶菜类蔬菜;千禧、粉娇、红吉星1号、桂科19-20、桂科801和805、樱红1号、罗拉、沃尔特、拉菲尔、桂红2号、美莎2号、南国红等番茄,1819茄子、瑞丰3号紫长茄和金天白香辣、桂研1号大椒、柳龙一椒、桂椒7号、桂椒8号、红胜火朝天椒、白皮椒白仙子、鲁斯卡和黄太极甜椒、圣保罗牛角椒、长线王108、更新008线椒,绿生1号秋葵等茄果类蔬菜;西林火姜、田林大肉姜、石塘生姜,仁东香蒜,柳江香葱、桂香葱1号等葱蒜类蔬菜;夏如玉、雪霸王、夏至白萝卜,中厦红、顺利167、连天红胡萝卜和长陶莴笋等根茎类蔬菜;燕白、TW20-27、桂青1号和2号黄瓜、桂研202011、桂蔬6号和8号冬瓜,桂蜜12号甜瓜,桂优5号、桂优18号、绿宝石11号、粉仙女1号、银园5号、和粤宝毛节瓜,皇冠3号、靓花、嘉穗肉丝瓜,桂丰7号和金船大蜜本南瓜,桂丰8号香芋南瓜,桂农科10号、清脆288苦瓜等瓜果类蔬菜;玉翠天下、农丰1号和3号豇豆;坚持“宜菌则菌”,稳定双孢蘑菇、木耳、秀珍菇、香菇等优势品种发展,加快推广银耳、灵芝、猴头菇、茯苓、竹荪、大球盖菇、桑黄等新特优稀品种。

  (三)推广良法。要大力示范推广早稻防寒育秧、塑盘壮秧剂育秧、工厂化育秧、智能化浆播育秧、水稻抛秧及免耕抛秧、机插秧、机械化直播、无人机直播(条播和撒播)、水气平衡栽培(湿润灌溉);玉米 “一增三改”(增密度、改品种、改种植方式、改施肥习惯)、地膜覆盖栽培、秸秆还田免耕栽培、育苗移栽、重施攻苞肥、草地贪夜蛾中草药防控;马铃薯地膜覆盖高垄栽培、稻草覆盖栽培、免耕栽培、水肥膜综合防寒抗霜;花生宽窄行种植、丛式栽培甘蔗间套种;蔬菜集约化育苗移栽、覆盖功能膜、基质栽培、熊蜂(蜜蜂)授粉、减肥减药、“三诱一生(黄板诱杀、灯光诱杀、性外激素诱杀及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桑枝等食用菌秸秆基料化利用、培养料二次发酵、稻菇轮作、间套种、工厂化生产、反季节栽培、菌渣再利用以及具有普适性的机械化耕种收、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飞防、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为保障全区粮油安全和蔬菜、食用菌等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四)创建样板。依托农业农村部下达的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和自治区财政扶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粮食全产业链、马铃薯优势区创建、优质种业提升工程等项目实施,扶持有实力、有经验、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有销路的新型经营主体,在主产区的主要公路沿线创建连片100亩以上的核心示范样板,组装集成和示范应用各种绿色、轻简、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开展相关的创新技术研究,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品牌化齐推进,确保产量、品质、效益、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示范引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培训指导。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作物不同的生产阶段,组织专家编制适合当地生产发展需要的技术指导意见、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病虫草鼠害综合应对措施或者标杆典型事迹等,通过印发宣传单、张贴公告、出版墙报、出动广播车以及在无线广播、电视科技(农业)频道、中国农技推广APP、微信群、QQ群等各种传统媒体、现代新媒体上及时发布,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同时,要在关键农事节点,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组织召开现场会、培训会、农家讲堂、技术讲座、测产验收会等宣传培训活动,组织技术专家、技术人员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种植户采用先进实用技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联动,层层抓落实。各市、县、乡要发挥主体作用,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目标措施、职责分工包片、抓好任务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二)强化协同推进。要探索创新农技推广的新方法新方式,联合科研教学单位、现代种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专家指导组,分作物、分区域、分时段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方案,合力抓好全程技术指导服务。

  (三)强化信息调度。建立“三大农技行动”信息调度制度,及时反馈信息和有关材料,并做好宣传工作。及时总结报送各地开展“三大农技行动”的成效和做法,分别于5 月底前、9 月底前和11 月底前及时报送行动开展情况。通过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随时报送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和事例。

   

  附件:1.农技行动技术推广情况调查表

  2.农技行动指导服务情况汇总表

  3.农技行动人员联系表

   

  桂农技发〔2021〕9号 附件.doc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njtg/wjtz/t849997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