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 如今稻虾肥

时间:2022-04-2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村民在收虾。 

  人勤春来早,田间农事忙。3月15日,记者来到防城区滩营乡那屋背村松树垌组,在160亩稻虾共养基地内,村民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整理秧田、播撒谷种,一派繁忙的春耕春播景象展现在眼前。

  在农田的另一头,村民唐友光正在忙着起虾笼。“把虾笼沿着田埂铺好,田里的小龙虾就会顺着侧面的网口爬进笼子里。这几天收虾很忙,每天能收200多斤小龙虾呢!”说话间,唐友光已经收上满满一筐小龙虾。经过分拣、过秤后的小龙虾,将被投放到市场上销售。

  很难想象,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农田,昔日竟是撂荒地。

  基地负责人唐上科是土生土长的松树垌人。他告诉记者,村里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水源,为种植业提供了先天条件。但长期以来,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土地的收益比较低,很多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了土地撂荒。

  在港口区从事了多年餐饮行业的唐上科发现,近几年,小龙虾特别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好。经过多次考察和向技术人员请教后,他发觉自己家乡很适合养殖小龙虾,于是流转了160亩撂荒地,以“稻虾共养”的模式养殖小龙虾。“小龙虾吃田里的害虫和杂草,粪便还田,全程基本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绿色龙虾不仅能卖出高价,绿色水稻同样也能卖出好价钱。”唐上科说。

  去年12月,唐上科在冬闲田里灌上水,投下1000公斤小龙虾种苗,今年3月可以上市。“这批小龙虾预计可以收成400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60多元。”唐上科笑着说,这个季节的小龙虾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白,价格可观,收上来的虾当天就被防城港本地饭店订完。待水稻插秧返青后,又可以投放下一批虾苗。

  除了向村民支付土地流转租金,基地还为村民提供多个工作岗位。“我今年67岁了,这个年纪在这里做工每个月能领到2000多元,不错啦!”唐友光边分拣小龙虾边说。在一旁播种的钟阿姨对这份工作也很满意,她觉得离家又近又自由,一天还能有100多元的收入。

  唐上科说,“稻虾共养”模式充分利用荒地,提高农田利用率,收益也好,他会继续推广这种模式,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fcg/t1163638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