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劳富“渔”》陕西渔业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走进安康今年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突破2300吨

时间:2022-10-25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岚皋生态鱼,“游”出渔产业;旬阳围绕“生态”主线,做好“绿水”文章;主打生态“牌”,一水“巧”养鱼......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后,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秦”劳富“渔”》陕西渔业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走进安康市,先后探访岚皋、镇坪、汉滨、瀛湖、旬阳、汉阴、宁陕、石泉等地渔业产业,短短四天时间,行程1800公里,感受金州大地不一样的“丰景”。

  秋雨入笔墨,金州大地充满着丰收的喜悦。绿林环绕瀛湖,渔政执法船驶过,马达声让水鸟不时在水面展翅高飞、畅快嬉戏,云雾、青山、绿水、水鸟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安康瀛湖生态旅游区2018年以来已经取缔库区群众养殖网箱3.5万口;“十年禁渔”启动后又积极念好禁渔诀,清理拆除零星散发的养殖网箱142口,为保障渔民生计不愁、收入不减,联合周边县区出台扶持政策、提供精准服务,让渔业养殖变特色种植。

  近年来,安康把长江十年禁渔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力推进长江禁捕各项工作,启动“天眼”智慧渔政系统,在辖区禁渔水域设置高清摄像头,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监控,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守护一江碧水。

  规划产业链、提升养殖链、改良加工链、拓展营销链、延伸利益链......这条生态渔业绿色发展新路子辐射带动安康各类生态渔业发展齐头并进,全力加快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渔民增收、渔业增产、社会增效。

  在岚皋县绿水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3名工人合力捞起一条杂交鲟鱼。养殖基地负责人马力表示,他们养的鱼销往安康、西安、兰州、郑州、重庆等地。“特别是经过人工繁殖的安康钱鱼子二代,一条鱼最大养到1.6斤,一年生长五厘米,一斤可卖到200多元。”

  旬阳市春林生态养殖公司的梁存宝将一条1.5米的鲟鱼抱出水面的那一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仅这条鱼,一年就能为他带来约50万元的收入。“看着大鱼将核桃大小的饲料吞入腹中,再累也值得,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全靠它们。”

  大山深处有院士,培育安康好“渔”业。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纵深向腹地行驶约6000米,耗时约40分钟,就来到了设在镇坪县大山深处的陕西省首家水产院士工作站。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带领学生常年如一日在这里科研,旨在打造渔业“陕西样板”。

  “稻鱼共生”“稻蟹共生”“稻虾共生”“稻鳖共生”......近年来,安康市努力探索山区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路径,聚焦“亩产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目标,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扩渔、粮渔双赢”的新“稻”路。2022年全市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2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突破2300吨。

  安康市未来将打造一条产业带(月河川道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带);建设两个产业园(旬阳、平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示范园);新增面积3万亩,按照每年不少于1万亩的面积申请支持;建立四个融合示范基地(汉滨五福鲜种养加示范基地、恒口姐妹稻渔文化展示基地、汉阴稻虾休闲体验基地、石泉池河稻渔观光旅游基地);推广五种共生模式(稻鱼、稻虾、稻鳖、稻鳅、稻蟹),到2025年累计面积突破6万亩。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gzdt7701/20221017/98073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