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时间:2022-04-21 来源: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湖北省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对《规划》解读如下。
一、《规划》出台背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标志性、先导性工程。“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对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湖北是农业大省,也是用种大省,种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指示精神,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现代种业体系,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种业根基,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全国“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湖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主要特点
参照《全国“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以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省为目标,突出特色和优势,聚焦重点,补齐短板,持续推进种业绿色、科技、质量、企业、管理五大变革,构建现代种业体系”谋划我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思路。本规划的主要特点:
(一)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有关《推进种业振兴》中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等最新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创新理念,提出了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完善种质资源调查、鉴定、评价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种质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协调理念,提出了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品种审定制度改革、育种成果权益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将充分发挥市场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现代种业加快发展;贯彻绿色理念,提出了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饲、宜机专用新品种;贯彻开放理念,提出了依靠“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类资源,拓展种业发展空间;贯彻共享理念,提出了打造创新育种公共平台,大力推进联合攻关,打造“粮、经、饲”各具特色,大、中、小企业互为补充的现代种业产业集群等。
(二)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围绕国家战略重大需求,综合考虑湖北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突出了农作物种业和畜禽种业的创新布局,并提出了湖北“十四五”种业创新的重点领域,科学规划了重要农作物种子、种畜禽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优质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生猪、肉牛、肉羊等我省传统强项种业的发展;着力培育蔬菜、柑橘、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鹌鹑、蛋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种业做精做专;巩固扩大杂交水稻、蔬菜等种子的出口贸易。真正做到了分区分类施策。
(三)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出了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瞄准专、精、特、新种业,引入创新能力评估机制,培育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通过推进科企结合、同业联合、资产融合和加大项目资金扶持等措施,做大做强一批拳头企业;支持具有研发优势的特色种业企业做精做专,鼓励具有种子进出口资质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为高质量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
(四)注重规划落实落地。提出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种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优质企业培育壮大工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工程、种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种业监管能力提升工程等七大工程,为实现湖北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科技支撑。坚持系统思维、发展思维,注重目标与任务对接,任务与工程呼应、工程与项目衔接,加强组织领导、拓宽投资渠道、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政策支持,为《规划》落实落地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基本框架
《规划》共6章23小节(全文约15000字)。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主要叙述了“十三五”期间我省种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十四五”种业发展形势以及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明确了湖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并从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市场监管能力这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聚焦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良种的需求,重点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良繁基地建设、现代种业企业培育和种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推进种业科技体系成龙配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种业良繁基地提质增效,提升供种保障能力、推进种业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推进种业监管手段升级上档,提升监管服务能力”等四大任务。
第四章,发展布局。以主要粮食作物、重要经济作物和重要畜禽种类为重点,提出湖北“十四五”种业创新重点领域,同时按照“优势区域、企业主体、规模建设、提升能力”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重要农作物种子、种畜禽生产基地。
第五章,重点工程。为了与前面四大任务相呼应,谋划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种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优质企业培育壮大工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工程、种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种业监管能力提升工程等七大工程。
第六章,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拓宽投资渠道、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着手,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指标体系及主要指标值设定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全国“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体系设置方案,结合我省现代种业发展实际,研究提出了四大类发展目标。
一是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主要是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农作物、畜禽和水产新品种(品系),提出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自主创新品种应用覆盖率在2020年基数上提高5%以上。该指标的设定主要根据2020年,我省杂交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自主创新品种应用覆盖率分别为18.86 %、33.92 %、39.61%、81.99%的基础数据,并经省种子管理局、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各位专家共同测算,提出了提高5%以上的目标。
二是企业竞争能力持续向好。重点扶持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企业和优势畜禽水产良种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具有研发优势的特色种业企业做精做专,鼓励具有种子进出口资质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培育年销售额过1亿元的种业企业35家以上,力争2家企业进入全国20强。
三是供种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主要是突出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地方畜禽品种活体原位保护基地、良种生产基地、高标准南繁科研基地、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的建设。设置发展指标6个,该类指标值的设定主要根据湖北现有资源及省种子管理局、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共同测算确定。
四是市场监管能力稳中有进。主要是构建完善高效的种业管理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设置指标2项,该类指标值的设定主要由省相关部门测算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zfxxgk/zc_GK2020/zcjd_GK2020/202111/t20211108_385162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