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迁”“建”并重 全力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帮扶工作

时间:2022-04-21     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黄河安澜百姓安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的梦想,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迁”“建”并重,在巩固迁建成果的基础上,完善公共服务、注重产业就业、激发内生动力,确保60万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一、完善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

  搬迁的不仅是人,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全省上下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迁建成效的最高标准,严格落实《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要求,将滩区迁建与设施配套、社区管理、党建引领等一体谋划一体推进,集中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滩区新建、改扩建88所各类学校,推动56处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完成83处黄河滩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等问题被彻底解决,搬迁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融入感明显增强。各地顺应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同步延伸服务触角,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探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一站式解决社区服务、设施维护、生活保障等难题,帮助群众尽快融入社区新生活。平阴县成立基层政府牵头、施工企业和村民代表参与的“问题受理服务中心”和“维修登记处”,实行三天承诺办结制,从速解决社区管理、住房维修等问题,赢得群众赞誉。东平县探索建立“党建+物业”管理新模式,党总支书记任国有物业公司总经理,村支部书记担任物业公司片区经理,对物业公司的市场化运作进行监督。实施“片区+楼栋”新区划,建立“党总支+党支部+党员楼长”的组织框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楼栋自治管理机制,在同村原始邻里架构打乱的状况下,通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与专业化的物业服务,各村、社区快速重建新秩序,迁建群众生产生活快速步入正轨。全省滩区迁建总结性绩效评价结果显示,滩区群众对迁建工作满意度为95.3%。

  二、注重产业就业,让搬迁群众端上新饭碗

  产业就业是条“致富路”,一头连着搬迁群众的“生活底气”,一头连着搬迁地区的“发展后劲”。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工作思路,各地在规划建设安置新社区的同时,同步科学规划适宜产业,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带动、劳务输出、规模化经营、公益性岗位等途径,帮助解决群众就业发展问题,保障滩区群众既安居又乐业,既“挪穷窝”又“拔穷根”。全省涉迁县(区)配套建设产业园区和项目44个,可吸纳2.9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可增加3万元以上;2017-2020年,各地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亿元,在滩区迁建乡镇实施467个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多种优势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滩区后续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菏泽市高起点规划、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滩区特色产业,建成黄河滩生态农业示范园、万亩虎杖产业园、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千亩草莓繁育种植基地等一大批规模化产业基地。虎杖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虎杖种植基地,滩区富硒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设施蔬菜、食用菌大棚超过7000座。梁山县委托中国农科院编制《梁山县黄河滩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规划》,流转整合5.8万亩滩区耕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粮食蔬菜种植、林下养殖、循环渔业等8大基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运营模式,让滩区群众以耕地入股,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又能实现滩区群众租金、薪金、股金“三金收入”。济南市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引导支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全市滩区流转土地超过21万亩、托管超过17万亩,并通过组织劳务输出、扶持自主创业、落实岗位兜底等有效举措,推动1万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三、激发内生动力,让搬迁群众融入新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山东各地在巩固滩区脱贫迁建成果的同时,更加重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更加注重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留住黄河滩里的乡愁,又看得见黄河滩里的发展。平阴县围绕优势产业做强西部玫瑰、阿胶、泉水和文旅产业发展带,加快建设“玫瑰花乡”“玫瑰谷”等田园综合体,擦亮“中国玫瑰之都”名片。延伸阿胶为主的医药类产业链条,加快首批中医药特色小镇建设,吸引医药食品产业集聚,打造全国知名阿胶特色产业发展区。高青县依托黄河百里绿色长廊,统筹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和传统黄河文化村落,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历史底蕴,着力打造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人文气息浓厚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蓑衣樊村原先只是滩区里的一个年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的穷村,近几年该村围绕滩区湿地旅游做足文章,村内直接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服务的超过400多人,农家乐达到80多家,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左右。滨城区作为滨州市迁建任务最重的县(区),借助外迁机遇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源,推进整村土地流转模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在滩区集中打造旅游、民俗体验、休闲采摘等为一体的沿黄生态旅游项目,实现农业主导产业由农民单一经营向企业化运作转变。利津县将涉及滩区迁建工程的19个村庄作为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发挥特色种植、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建设成为集农艺展示、产品展销、采摘体验、农村电商等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区”,推动滩区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真正将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东明县发扬脱贫攻坚精准理念,对每个社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采取多种产业、多种模式并存的精准滴灌帮扶途径,真正实现滩区群众“家门口”增收乐业,做到社区搬迁与群众就业无缝衔接。(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相关材料整理)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ztzl/rdzt/tpgj/qsdt/202203/t20220325_38853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