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报道:湖北中药材产业呈现“一稳三增一好”发展态势

时间:2022-07-20     来源: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7月15日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大楚药”道地药材评选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中药材产业呈现出面积稳、效益增、主体增、就业增、开局好“一稳三增一好”的发展态势。

  

  我省中药材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但由于历史原因,我省中药材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将道地药材纳入十大农业产业链,每年安排项目奖补资金50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5亿元,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目前,全省中药材总面积在505万亩左右,产量71.7万吨,农业产值135亿元,产业链品牌价值达到138亿元;有规模以上中药企业162家,营业收入375.2亿元,同比增长7%;全省新增市场主体480家,新增6家省级中药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增社会投资100亿元,新增就业3.1万人,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19个中药材产业链项目全部开工,本月底前可全面完工;今年上半年,全省中药材产业招商引资签约17项,计划投资57亿元。

  

  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李顺清介绍,省农业农村厅作为中药材生产的主管部门,将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将加强统筹谋划,持续打造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和江汉平原等“五大优势产区”,推动中药材生产绿色的发展;加强良种繁育,在中药材品种选育、良繁推广和种质资源保护上加大力度,提高优良种子种苗供给能力;加强生产基地建设,认定并发布一批“十大楚药”“鄂优十六味”道地药园示范基地,对规模大、示范带动强的基地予以奖补,促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加强中药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力争2025年实现生态种植面积260万亩;加强产地加工能力建设,支持中医药企业配备现代化加工装备,集成中药材特色采收加工技术模式,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地加工能力,保障中药材品质,力争到2025年,全省建成中药材产地标准化加工车间100个以上。(梅雯倩 刘璐瑶 张劲 胡曼 孔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原文链接:http://nyt.hubei.gov.cn/bmdt/yw/mtksn/202207/t20220720_422865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