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613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2022-04-21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徐秀莲等代表:  

  您们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支持皖南山区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聚焦“六大”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集群的“点、面、线”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将农业产业化列入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实施,支持办好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在省财政的引导支持下,全省16个市70多个县(市、区)每年安排财政资金约25亿元,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乡土特色产业、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发展。  

  二是坚持项目带动。近年来,我省先后争取到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业产业集群等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自开展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来,我省共获农业部批准创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5个,其中皖南山区1个(为宣城市宣州区),目前,已有4个获国家认定,宣州区正在创建阶段。同时,我省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目前,省级产业园创建已覆盖80%以上的农业县区。皖南山区除黄山市屯溪区、歙县外,其他县区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均已获得认定。2019年以来,池州市有3个申报县(石台县、青阳县、东至县)获得4个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支持当地绿茶、九华黄精、油茶等产业发展。  

  三是推进基地建设。我省制定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158”行动计划,开展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县创建。在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中。皖南山区共有27个主体获批开展基地创建、4个县区获批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分别占全省20%和16.7%。2021年批准第二批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创建名单中,皖南山区共有26个主体被批准参与创建,占全省18.6%。  

  四是打造品牌优势。将品牌建设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紧密结合,推动一个特优区培育一个区域公用品牌。认定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4个。青阳县九华黄精、宁国市宁国山核桃、黄山区太平猴魁等4个特优区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贵池区霄坑绿茶、青阳县九华黄精等8个特优区入选安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品牌营销,连续4年在合肥农交会上举办安徽名优农产品市长推介会,16个市分管市长登台推介本地名优特色农产品,有力扩大了我省特色品牌产品知名度。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和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目标方向,强化问题导向,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开好局起好步。一是进一步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按照“一园一业”思路,推进园区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形成“产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更高标准、更具现代化的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支持“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皖山皖水的独特地理优势,实行错位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把小宗类、多品种地方特色农产品做成兴业富民的大产业。加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通过项目和企业带动发展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强村。三是持续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围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推进农业与加工、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农业+”多类型融合态势,不断增强县域辐射带动力,强化联农带农。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示范线路创建。  

  感谢对我省乡村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希望能继续关注支持我省农业农村发展。  

  

  办复类别:A类  

  联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  

  联系电话:0551-62666770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5月24日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59030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