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优美舒适环境 共建美好和谐家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汶川模式

时间:2022-06-14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汶川县坚持以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两大胜地新格局为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为契机,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全面整治,把聚力村庄清洁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第一仗,以农村“三大革命”“五清三建一改”为主要内容,抓巩固、抓拓展、抓提升、抓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提升,森林覆盖率达56.85%、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52.2%、垃圾有效处理率达100%、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生态环境状况指标达到“优”级,公众对生态环境综合满意度达93.15%。成功创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四川省休闲农业重点县”。

  全民动员,广泛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伊始,汶川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暨全域无垃圾攻坚行动领导小组,下设人居环境整治作战部,形成县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级部门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村民广泛参与的全民动员体系。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导检查小组,在农村全域范围开展网格化、常态化村庄环境明察暗访,形成查问题、促整改、保成果的督导体系。创新建立以路为轴、纵横成网、责任到人、监管有力、常态长效的“网格化”“街长制”管理体系。将县城区域划分为30个片区,9个镇划分为环境整治“五大战区”,形成上下同心、各司其责、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建立卫生评比“红黑榜”,定期表彰卫生村、清洁户。统筹协调县级部门、驻村工作队、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重点搞好进村道路、文化院坝、村委会等公共区域卫生。结合党员干部“五到户”、结对帮扶工作,动员结对党员干部、帮扶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协助农户搞好各自家庭卫生、房前屋后的庭院卫生。

  依托“微汶川”“汶川电视台”和广播、电子屏幕、宣传专栏、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党员、志愿者、群众,开展“小手拉大手”“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宣传报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培育和激发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号召全县人民以实际行动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依托文化下乡、羌历年、藏历年、大禹文化节等民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城乡清洁卫生知识,陶冶教化群众,营造全民参与共建的浓厚氛围。

  全民动手,高效率治理。以国道213沿线的村庄为重点整治对象,该县先后组织县级单位、乡镇干部、村“两委”等4000余人次,组织群众18000余人次,持续开展全域集中整治,每年出动机具1000余台次,拆除残垣断壁、垃圾堆等1000余处,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8000余吨、疏通沟渠1500余处,清理淤泥29000余吨,道路两旁杂草全部清除,严禁村民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吐乱扔,实现了房前空地整洁、房屋空隙明亮。

  选取群众讲文明、爱干净、思想意识高的渔子溪村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克枯村、三官庙村、黄家院村、集中村等8个村打造成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75个村在示范村召开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现场会,聘请专家现场讲解,借鉴样板村的先进经验,结合各村实际制定详实的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开展全域整治。健全保洁制度,确保庭院卫生门前清、公共区域专人扫、各村定期大扫除。

  从县级部门做起,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探索建立垃圾回收途径,分级分类处理不同垃圾,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在映秀镇试点“奥北垃圾无人值守银行”,对14种可回收利用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同时,在全县建立垃圾中转站5个,配备村级保洁员600人,配备垃圾清扫转运车辆45辆,垃圾桶(箱)735个,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75份。

  美化村容,高标准建设。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培育竹产业园区26000余亩,栽植竹林风景线63公里,保护植物活化石珙桐100000亩,在山坡、路边、河边及房前屋后栽植各类绿化树种和花草,并对各村寨内的335株名木古树挂牌保护。大力实施美化工程。致力入眼即成景,按照藏羌特色和川西民居分区域规范村寨建房及风貌,充分体现自然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目前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项目6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处,传统村落13处。增加村内道路和重要场所安装太阳能路灯数量2000余盏,推进旅游路、村组和入户道路改造,实现入户道路硬化率100%。规范沿路标识标牌,将“家、国、爱”三条主线融入村庄巷道文化。大力实施田园工程。结合汶川县南北片区资源禀赋,积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甜樱桃产业园区成功创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茶产业成功创建州三星级园区,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景区赋能化。漩口镇赵公村积极招商引资,盘活荒山荒坡,建设无忧谷民宿,栽植高山杜鹃150余亩、观赏樱花400余亩,2021年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布瓦山致力于无忧花果山建设,形成了春赏花、夏尝果、秋看彩林、冬观冰瀑的美丽风景线。

  长效管理,高品质打造。细化规章制度。围绕有章理事,结合各村实际修改和完善村规民约,进一步明确门前三包集中大扫除、规范红白喜事公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规定和乡风民俗,自觉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强化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活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开设“汶川·无忧时间银行”,深化移风易俗,选树道德模范、“汶川好人”“荣誉市民”“文明四风”先进等1000余名,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素养。深化公益事业。持续提升村级文化室、卫生室、人民调解室,积极争取文化助农、法律助农、卫生助农、信息助农支持。强化农村疫情防控,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四方”责任,织牢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网,有效提升村民的生活环境和文明卫生素质。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2/5/27/9752fe37970d455286c7311b876a062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