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园”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内涵

时间:2022-05-25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黄山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百千工程”实施,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尤其是利用村庄内“金边银角地”、房前屋后闲置地等建设“五小园”,创意“微空间”、打造“微景观”,赋予“绿色、经济、人文、乡愁、服务”五大价值属性,着力提升乡村颜值,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取得显著成效。  

  一、整治微创意实现“五增”  

  一是实现村庄增绿。2019年以来,累计建成“五小园”约2万个、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成了一批美丽庭院、“一米菜园”“美丽花园”等,不断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和美化水平。  

  二是实现农户增收。通过“小果园”“小菜园”“小茶园”“小药园”打造,不仅美化了房前屋后、庭院,而且村民享受到了水果、蔬菜等高品质的生态农产品,直接或间接增加了农民收益。  

  三是实现文化增色。挖掘、融合村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中医文化等,利用规整后的闲置地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小品、节点,成为展示村庄文化内涵、科普知识、农事体验的阵地。  

  四是实现乡愁增美。通过陶罐、石槽、石磨等乡土元素植入,旧砖、旧瓦、旧石块等乡土材质利用,合理悬挂废旧农具、蓑衣等乡土物件展示传统民俗,唤醒乡愁记忆、增添乡愁情怀。  

  五是实现服务增效。建设“小游园”、小凉亭、乡村儿童乐园一角、健身场等设施,打造服务乡村老少、游客的公共休憩娱乐空间,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形式,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质量。  

  二、工作微创新推动“三变”  

  一是变客为主,村民主体作用有效发挥。乡镇、村干部对村中闲置地、房前屋后整治点等进行摸排梳理,通过“户主会”、入户走访征求村民意见,“五小园”建什么、怎么建,村民拿主意、签订承诺书,并由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开展“一献四捐”活动,让群众真正从谋划、设计、建设、监督、使用都参与其中,改变过去“干部干、群众看”“剃头挑子一头热”等现象,村民由村庄环境整治的“看客”变为“主角”。  

  二是变废为宝,村民首创精神充分体现。注重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选用本地所有、经济实惠的石材、木料、竹料等乡土建筑材料,保持风貌协调。注重废物利用,对闲置或废弃的老砖、石头、木料、瓦罐、农具等进行综合利用,融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徽文化等,打造富有创意、小而精、小而美的微景观、微节点,赋予其“五大价值属性”。注重实用价值,利用“木槿”做成了活篱笆,别具一格;种植作物上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小菜园一般以绿色蔬菜为主、小花园的花卉和果树种植均以本地品种为主,即实用又充分展示村庄美丽宜居环境。  

  三是变乱为美,村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聚焦房前屋后整治,集中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并依据群众意愿,适宜打造美丽庭院或建设“小菜园”“小果园”等,提高村民私人领域环境质量。聚焦村庄公共空间和闲置地块,集中开展垃圾杂物清理,乱堆乱放整治,因点施策,合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乡愁韵味的“小游园”“小花园”“小竹园”等,建设有品质的服务村民公共休憩休闲空间。聚焦原有“小竹园”“小菜园”等进行改造,赋予生态、文化、旅游内涵,提升村庄绿化美化水平。  

  三、管护微奉献促进“两改”  

  一是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有了“五小园”,村民落实“门前三包”积极性更高,主动维护家门口环境的意识更强,真正将村规民约由纸上落实到行动上。大力推广“生态美超市”做法,将村庄环境卫生保洁与“生态红包”、积分制兑换相结合,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垃圾随手丢、杂物乱堆放现象有效遏制。  

  二是改变等靠观望思想。村民亲自参与、献计献策“五小园”建设,以“主人翁”姿态支持建设管理家园的自觉性更高、氛围更浓。充分发挥村内“五老”监督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和经常性善意提醒批评,村风民风有力改善。将村庄内公共空间“五小园”卫生保洁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维作业范围,保持村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常态化。


原文链接:http://nync.ah.gov.cn/snzx/sxxx/562676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