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山东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12-23 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为推动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编制了《山东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现将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及依据
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基础性产业。山东省乡村产业基础深厚、业态丰富、产能强大、技术密集、全链融合,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山东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山东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规划、意见,编制《山东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二、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结合我省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工作部署。编制过程大致分为前期研究、编制起草、专家论证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研究阶段。主要开展了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专题调研等工作,听取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全面摸清全省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编制起草阶段。主要开展了学习研讨、实地调研等工作。为保证《规划》编制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小组认真学习研读中央和省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赴有关地市、企业座谈调研,广泛收集地方基础资料;组织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专家召开研讨会,听取行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对《规划》思路、框架、目标等进行梳理,为突出山东特色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参阅学习了福建、安徽等省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对《规划》多次修改完善。
三是专家论证阶段。邀请粮油、畜牧、水产等方面专家对《规划》进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规划》与上位规划充分衔接,框架合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符合山东乡村产业发展实际,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10章,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做大做强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优化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推进农村创新创业、深化农村产业融合、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保障措施等,形成“规划基础—规划总体要求—分类规划—支撑举措”的规划结构。
第一章,规划背景。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跨界融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改革等方面,认真进行了梳理总结。同时,对“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在战略、市场、改革、创新、国际、国内等层面上,乡村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另一方面,在现代生产要素供给、发展方式、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条、乡村服务业发育、区域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抓手,以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聚焦重点产业、集聚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我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建设农业全产业链示范省、农业科技创新先导省、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领先省、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先行省、乡村数字产业应用先进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典型省、农业开放发展引领省。
第三章,做大做强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综合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重点培育打造粮棉油、果品、蔬菜、畜禽、水产、花卉、特色种植、传统食品、传统工艺、乡土文化等“十大”优势区,突出粮食、油料、棉花、蔬菜、果品、食用菌、畜牧、现代渔业、花卉等优势产业,壮大茶、中药材、蚕桑、烟草、蜂、传统食品、乡土工艺、乡土文化等特色产业,构建全省乡村产业“点、线、面”联动发展格局。
第四章,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通过完善加工业结构、优化加工业布局、推进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业等途径,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竞争力,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
第五章,优化拓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通过集聚发展、注重品质、丰富业态、升级服务,优化空间布局,串珠成链、延链成片、连片成面,协调推进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文化升级、管理升级,推动全域乡村休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第六章,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通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业态类型丰富、经营方式灵活、发展空间广阔的乡村新型服务业。
第七章,推进农村创业创新。通过培育创业创新主体、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强化创业创新指导、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培育乡村企业家队伍等方式,激发创业创新热情,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
第八章,深化农村产业融合。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壮大产业融合主体、拓展多种融合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第九章,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推进全链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聚、培育知名品牌、深化对外合作,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
第十章,强化保障措施。从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zwgk/zcwj/zcjd/202212/t20221221_41973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