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为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

时间:2025-01-09     来源:本网     作者: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九甲镇人民政府 王曦影

基层减负是当前社会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提高基层工作效率,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区。但有些地方却陷入年年减、年年加重的怪圈,让减负沦为“一锤子买卖”,甚至使“减负”成“新负”,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屡屡引发社会关注,这些地方减负何以越减越“重”?对此,中办、国办印发文件,就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强调务必久久为功抓好落实,“从头到脚”地开展减负工作,做到动真格、见真章、求实效。

“解铃还须系铃人”,基层减负需以上率下、上下联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典出《老子》,意在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即在问题尚未发生之前就介入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就曾引用过,在基层减负中同样讲究“治未病”的理念,当前的基层工作呈现着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部分上级的“老”要求与基层实际存在明显错位,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在细节方面与实际不尽相符,便会导致政策在基层“水土不服”,难以推动落实。因此,走基层、查实情,摸清基层负担重在哪里,然后精准减负尤为总要。需带头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展观、权力观,带头将基层减负各项要求贯穿工作始终,争取将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工作推进的负担,从源头上规范、精简。

“穿石并非一日功”,基层减负需动态监测、跟踪问效。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而已。基层减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近年来,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相继做出精文减会整治“文山会海”等硬性规定,但部分地方对于“基层减负”往往是“平时挂在嘴上,忙时放在边上”。文件方面依然存在不发“红头”发“白头”,不发正式文件便发函等现象,导致“文山会海”反弹回潮、隐形变异;工作方面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自己身兼田长、河长、网格长等多职,“帽子”戴了不少,任务越来越杂,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之后又新担任“路长”一职更是让自己不堪重负。针对这类问题,需需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拿出“真减负”的态度动真碰硬,不能把减负当甩锅,靠给基层挂牌子、戴“帽子”来甩担子,到头来负担没减,落实却打了折扣。

“群众才是阅卷人”,基层减负需简化指标、优化考核。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减负之所以难,根源还是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都强调本部门、本行业工作的重要性,都希望基层多来对接汇报,都热衷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甚至出现为了确保本部门工作争先进、出经验,滥用考核“指挥棒”的情况,动辄把排名、平时报送资料材料、落实临时任务等工作纳入考核,使得基层对上级部门下达的任何工作都不敢怠慢。所以,为基层减负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还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要坚持减负与赋能同步、与服务群众并重,更要正视问题,真诚坦荡,敢于担当,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变为“整顿衣裳起敛容”,努力对齐群众期待的“颗粒度”,加强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规范建设。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