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丰收——创建“通辽模式”推动粮食生产再创新高

时间:2025-01-01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通辽市紧紧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任务,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托资源禀赋,结合发展实际,全力打造“建高标、强科技、重服务、提单产、扩总量”的“通辽模式”,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通辽市总产194.1亿斤,比上年增加5.1亿斤,增幅2.7%;粮食单产1018.8斤/亩,比上年增加20.4斤/亩,增幅2.1%,实现了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

  坚持以规划为统领。通辽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主持研究,印发《通辽市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以增粮保供、节水增效为目标,以土地整合、规模经营为抓手,到2026年全市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达到1500万亩以上,同步推进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全覆盖,新增粮食产能30亿斤以上。

  坚持以高标为基础。聚焦永久基本农田,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地下水超采区和沙化耕地集中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综合高效节水、智慧农业、单产提升、地力提升等要素统筹设计,推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建设方式,全部建设浅埋滴灌高效节水工程,配套智能井房、田间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以村为单位进行土地整合,变小田为大田,便于大型机械作业;采取增施农家肥、深松浅翻等措施,全面提升耕地质量。2024年,争取到项目资金77亿元,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313万亩,全部建成后,全市旱涝保收、高效节水、稳产高产农田将达到近1000万亩。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深入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整市推进玉米单产提升,集成推广精准整地、导航播种、滴水齐苗、化控防倒、水肥一体、病虫害防控、籽粒直收等11项技术措施,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标准化管理。搭建“看禾选种”平台10处,鉴选推介高产、耐密、抗逆、宜机收品种11个,建设“四新”示范基地209个、单产提升示范园区14个,开展智能水肥一体等技术试验示范80余项,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602万亩,带动玉米示范区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据专家测产,万亩片最高平均产量为1247.22 kg/亩,十万亩玉米“吨粮田”平均产量达到1042.1公斤/亩,百万亩玉米平均产量达到945.29公斤/亩,以上产量分别创全国粮食主产区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单产纪录。

  坚持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构建“嘎查村组织整合土地、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紧密联结、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服务”的合作模式,实现了“五统三化”。全市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0家,优选416家农资、农机、金融保险、科研单位、粮食收储等涉农主体,组建全市农牧业社会化服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全市社会化服务与单产提升结合面积858万亩,覆盖苏木乡镇93个、嘎查村1393个。同时,分级分类、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农技员和农牧民培训以及观摩活动,累计培训近70万人次,发布“三分钟农视”925期,点击量超过818万次。

  下一步,通辽市将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完善“通辽模式”,整市推进玉米单产提升,努力建设千万亩中国北方单季“吨粮田”示范区,持续提高粮食产能和产量,努力让“中国碗”盛上更多“通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xw/nmyw/202412/t20241230_26456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