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乡村工匠陈建友:传承创新“龙凤花烛” 让非遗走出国门

时间:2024-05-10     来源: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5月6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邑中村,巴渝乡村工匠陈建友正在制作“龙凤花烛”。

  在渝湘黔交界的“边城”秀山,新人结婚有一个传统,必须点上4对红烛。它们可不是普通的蜡烛,上面雕刻着龙、凤和花朵等吉祥图案,雕刻技艺精美绝伦。这些红烛就是龙凤花烛,代表着龙凤呈祥的美好祝愿。

  陈建友是龙凤花烛的第三代传承人,今年54岁。自16岁起,他便开始跟爷爷学这一手艺。龙凤花烛的制作从削竹签开始,一直到做成花烛,要经过十几道繁琐的工序,且均由手工制作。

  传统的龙凤花烛,颜色较为单一,雕刻图案也比较简单,一对只能卖十几元。由于传统工艺无法机械化量产,且繁杂、耗时,利润微薄,当地很少有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其中也包括陈建友。

  1992年,在外地务工的陈建友始终放不下祖传的手艺,决定回家继续发展花烛产业。

  刚开始,龙凤花烛并非现在的样子,只是一根红蜡烛上,多了一个“龙头”而已。

  “邻居说,我们这个龙头像马头!”陈建友哭笑不得,但仔细一看,确实如此。此后,他开始思考创新。

  为提升手工花烛的档次,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陈建友开始对父辈制作的龙凤花烛进行改良。他的创新,就是从龙头开始的。

  “龙凤花烛的手艺,难就难在龙头。”为此,陈建友一连好几周,挑灯夜战,研究龙角、龙须、龙眼等细节,终于研制出符合人们审美认知的龙头图样。他拿着新款式到市场“试水”,销量果然好了许多。

  如今,陈建友工坊里的龙凤花烛种类繁多,仅是龙、凤图样就有五六种,颜色形态各不相同。此外,他还研制出寿星烛、牛头烛、花灯烛等多种款式。

  在浙江义乌的一次展会上,陈建友看到香薰蜡烛热卖,又萌生了自己制作香薰龙凤花烛的想法。经过探索创新,他不仅将鲜花的香味融入蜡烛之中,就连花朵本身也加工到蜡烛上,为秀山龙凤花烛的传承蹚出了一条新路。

  前几年,陈建友带着秀山特色“龙凤花烛”参与了第24届法国卢浮宫世界非遗展。在云集了全球各地非遗文化的展会上,“龙凤花烛”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上前观摩,询问制作流程和用途。陈建友向他们介绍了龙凤花烛的百年历史文化,以及在传统嫁娶中“共点花烛、举案齐眉”的意义,大家都感慨其文化的源远流长。

  去年,陈建友被评为巴渝乡村工匠。他说,未来还将创新制作更多的龙凤花烛产品,把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405/t20240509_131873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