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时间:2024-04-24 来源: 作者:各市、县(区)农业农村局,厅属有关单位:
现将《2023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3年8月29日
2023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3年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农规计字〔2023〕16号)要求,今年将围绕全省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区域特色产业,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为指导各地实施好相关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农业科技推广任务很重,必须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等重要讲话精神,以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为抓手,着力破除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各自封闭运行和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等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协同服务新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目标
紧扣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技术供给方式和组织模式,每个产业集成、熟化本产业的2-3项农业重大技术,总结一套高效协同重大技术推广机制模式;每个实施单位建设1个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每个基地开展1项以上技术示范推广、组织农技人员及农户实训100人次以上、组织现场观摩会1次以上。通过试点,有效集聚全省农技推广资源,构建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合力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完善区域性农技推广组织,实现农业重大技术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广应用的无缝连接,全省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二、主要任务
继续围绕优质稻米、蔬菜、果业、草地畜牧、水产、家禽等六大主导产业,在全省范围开展试点;围绕茶叶、油菜、中药材、富硒产业、马家柚、彭泽鲫等六个区域特色产业,支持部分设区市开展试点。
(一)推广一批农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各产业要以“五化”(标准化、可视化、轻简化、机械化、绿色化)和解决产业发展瓶颈为导向,结合全省主推技术、主导品种推广任务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等,分别组建技术指导团队,集成、熟化一系列农业重大技术,完善技术供给体系和配套措施,按照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任务清单,加快重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二)集聚一支接天连地的农技推广队伍。以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任务为纽带,进一步集聚省农技推广中心、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市县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乡镇涉农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和农技人员,吸纳乡土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特聘农技员、高素质农民、“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头雁”优秀学员等,形成一支上接科技前沿,下连生产一线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三)完善“两地一站一体”服务模式。完善“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区域性工作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链条式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准化建设,统一树立基地标识牌、品种农艺性状和技术要点标牌,做到“四有”(有统一标牌、有专门技术指导员、有示范推广方案、有检验评价办法),把基地建成示范推广的样板田、农民培训观摩田、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田和农业决策参考田。
(四)构建一套农业协同推广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推广机制,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用;总结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经验,完善公益性推广机构和经营性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机制,持续建设覆盖多个乡镇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建立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推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等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应用能力,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优质稻米、蔬菜、果业、草地畜牧、水产、家禽等全省主导产业和茶叶、油菜、中药材、富硒产业、马家柚、彭泽鲫等区域特色产业,把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方式
试点工作由厅科教处牵头、省农技推广中心科宣处配合,负责统筹组织、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估等。
1.建立首席专家负责制。每个产业确定一名推广首席专家,由推广首席专家根据工作要求组建工作团队,确定实施单位,按照推广首席专家团队领衔,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校及涉农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协同方式开展试点。各产业推广首席专家分别为:
省级六大主导产业:
优质稻米产业:文喜贤,省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
蔬菜产业:郭丽虹,省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
果业:邵华,省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
草地畜牧业:甘兴华,省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
水产业:李小勇,省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
家禽产业:管业坤,省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
六个区域特色产业:
茶叶产业:樊秀兰,吉安市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油菜产业:向彦,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药材产业:吴俊颖,鹰潭市农业农村粮食局高级农艺师。
富硒产业:肖林长(赣州),赣南科学院研究员;刘瑛(宜春),宜春市硒资源开发利用中心副主任。
马家柚产业:高华清,上饶市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彭泽鲫产业:王建民,九江市农业科学院推广研究员。
2.建立项目责任制。每个产业推广首席专家团队根据推广的重大技术和工作任务,确定若干个子项目,按照产业布局和工作有机衔接,遴选具有优势的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和农业经营主体等作为实施单位。
3.建设区域性农技推广组织。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用,探索“1个县级农技推广机构+N个区域性农技推广组织”的基层农技推广架构。吸纳县乡两级农技员、特聘农技员、“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头雁”学员、高素质农民、乡土人才等各类人才广泛参与;根据各地的需求,组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进行稳定对接指导。
(二)进度安排
1.启动阶段。制定省级工作方案,明确各产业推广首席专家和省级协同推广任务清单等,区域特色产业协同推广任务清单由相关设区市发布;推广首席专家团队制定各产业方案并召开启动会,布置各项工作。
2.实施阶段。2023年8月-2024年7月。各实施单位按照任务清单和分产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加大协同力度,确保任务落实落细。2023年底,推广首席专家团队对本产业试点工作进行梳理,形成并报送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24年7月,推广首席专家团队对各实施单位开展验收,并报送总结报告及相关试点成果等。厅科教处根据相关材料及日常工作情况,会同省农技推广中心科宣处对六大主导产业试点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设区市农业农村局对区域特色产业试点情况进行绩效评估。
四、有关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地要高度重视,建立试点工作组织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力量,合力推进试点工作。各实施单位要结合实际,按照本产业年度方案,细化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实施步骤、资金使用范围等,选派精干力量承担相关试点任务。各首席推广专家团队要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细化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总结验收、对外宣传等工作。
(二)强化绩效管理。建立项目合同制,六大主导产业推广首席专家与省农业农村厅签订任务合同,六个区域特色产业推广首席专家与设区市农业农村局签订任务合同,明确本产业推广的具体任务和评价指标等。各实施单位负责人分别与推广首席专家签订任务合同,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评价指标等。试点结束后,分别按照合同和任务清单进行验收和绩效评估,验收和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下一年度不再安排同类试点项目。
(三)强化资金监管。试点资金在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资金中列支,严格按照《财政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23〕11号)要求加强监管,规范使用范围,纳入所在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统筹用于涉及试点工作的试验示范、展示推广、现场观摩、人员培训、专家指导、印刷宣传等支出。加快资金支出进度,今年年底前拨付资金应达到70%以上,明年4月底前应全部拨付完成。
(四)强化总结宣传。各实施单位每季度要报送一次试点情况,汇报工作进展、经验做法、存在问题等,由各产业推广首席专家汇总后报省农业农村厅,六个区域特色产业情况还须报送所在设区市农业农村局;要及时发掘总结试点过程中的经验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模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为试点有序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联系人: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范利、吴成彧,0791-86212957,jxnytkjc@163.com。
附件:2023年六大主导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任务清单
附件
2023年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任务清单
单位 | 协同 方式 | 任务清单 | 资金 (万元) |
本产业 任务指标 | 1.结合我省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依托实施市、县协同联动,推广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3项: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双季稻区“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以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绩效目标:在27个实施市、县(市、区),结合产业、主体情况,围绕新型标准化育秧中心建设,探索新型区域性协同工作站构建,建立75个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至少应用2项及以上重大技术开展示范推广,核心示范区2.5万亩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和规模种植户等3000人次。 3.各实施市、县(市、区)负责本地区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落实完成工作任务,组织本辖区内主推技术的现场观摩会1次以上,组织本辖区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首席推广单位年底前将收集全部实施市、县(市、区)考核汇编资料进行绩效考评。 | 610 | |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首席推广单位 | 1.负责制定总体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协调、督促项目实施。 2.负责报送工作总结、实施进展等材料,组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遴选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 3.指导参与单位组织开展技术示范和推广应用,并测产测效。 4.持续指导项目县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建设。 | / |
南昌县农业农村局 | 重点实施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共500亩,重点围绕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2项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开展示范推广。综合应用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围绕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和新型标准化育秧中心建设,探索区域性协同工作站机制创新。开展技术指导与观摩交流培训。组织本辖区内主推技术的现场观摩会1次以上,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全年培训种粮大户、合作社及基层农技人员10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30 |
新建区农业农村局 | 重点实施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共 1000亩,重点围绕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与“稻+再+油”模式3项开展示范推广。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一体化机直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核心示范区较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稻+稻+油”新技术模式实现“双千目标”:早稻亩产500 kg以上,晚稻亩产550 kg以上,油菜亩产140kg以上周年亩收益稳定在1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全区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30万亩以上。 2.围绕新型标准化育秧中心建设,探索区域性协同工作站机制创新。开展技术指导与观摩交流培训。承办省级技术培训会1次,培训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100人次以上;组织本辖区主推技术观摩培训会2次以上,培训种粮大户、合作社及基层农技人员 200人次以上,组织省、市专家在关键农时开展技术指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个。 3.加强项目任务落实。负责辖区内项目乡镇、项目点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开展项目测产测效验收、绩效评估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定期上报工作总结,广泛宣传成效突出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做法,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30 |
修水县 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各200亩。一是何市镇松林村核心示范基地,对接修水县农管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应用“优质稻+绿肥”种植模式,示范推广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 “三控”施肥、“两优一增”等技术。二是上奉镇沙州村核心示范基地,对接修水县上奉镇拥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应用“稻+稻+油”种植模式,示范推广双季机插稀播育壮秧、油菜毯状苗移栽、“三控”施肥技术。三是太阳升镇扬梅渡村核心示范基地,对接江西加能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应用“稻+稻+油”模式,示范推广双季机插稀播育壮秧、油菜谷林飞播、油菜分段收获等技术。核心示范区对比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5万亩以上。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年度组织主推技术现场观摩会1次,培训农技人员及农户60人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瑞昌市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2个。依托瑞昌市星明自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南义朝阳村、瑞昌市碧野农机专业合作在横港远景村各建立一个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基地,示范面积共550亩,示范推广优质晚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精量稀播育壮秧)、优质稻全程机械化绿色高产新技术、优质晚稻早种+再生技术等。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年度组织主推技术现场观摩会1次、新技术应用培训会1次,培训农技人员及种植大户50人次以上,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重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基地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保障各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开展示范基地的测产测效验收,做好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浮梁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共500亩,重点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双季稻区“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以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机抛)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集成推广“稻-再-油”、“一季优质稻+油菜(绿肥)”模式,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1.0万亩以上,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围绕新型标准化育秧中心建设,建立农企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探索区域性协同工作站机制创新。年度开展重大技术培训观摩会1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和规模种植户等50人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萍乡市农业农村局 | 重点实施市 | 1.结合项目首席单位要求及粮油产业发展需求,建立1个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面积800亩,试验示范水稻(油菜)机械化精量稀播匀播育壮秧+钵体毯苗长秧龄带蘖移栽(油菜钵体毯苗移栽)等优质稻(油菜)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和双季稻“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2项重大技术,促进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技术在我市的示范应用。 2.合作开展优质早稻品种选育,借助中国水稻所萍乡早稻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优势,开展早稻品种试验,筛选优质早稻品种。 3.组织项目实施观摩交流会。承担省级优质稻米产业协同单位交流会1次,组织辖区内技术观摩交流会1次,培训培育农技人员、新型农业主体等100人次。 4.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30 |
湘东区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优质稻重大技术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共700亩,重点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双季稻区“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以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3项。依托萍乡市常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腊市镇乌岗村建立一个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基地,示范面积500亩,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精量稀播育壮秧)、优质晚稻早种技术和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依托江西北兴众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排上镇北村建立一个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基地,示范面积200亩,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精量稀播育壮秧)、优质晚稻早种技术和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 2.以萍乡市常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示范基地展示3项重大技术,辐射带动全区建立“稻+稻+油”示范片3000亩以上,组织现场观摩会,培训农技人员及种植大户50人以上,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芦溪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共500亩,依托宣风镇永盛农民专业合作社、萍乡市鸿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在宣风镇茶垣村、排楼村建立一个优质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精量稀播育壮秧)、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油菜育苗移栽技术等。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年度组织主推技术现场观摩会1次,培训农技人员及种植大户50人次以上,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上栗县农业农村局 | 重点实施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1000 亩以上。重点示范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再)+油”新模式。综合应用双季稻精量稀播长秧龄育壮秧机插技术、谷林飞播等机械化生产技术,核心示范区较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稻-稻-油新技术模式实现“双千目标”,早稻亩产450 kg以上,晚稻亩产550kg以上,油菜亩产120 kg以上。周年亩收益稳定在1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5万亩以上。 2.聚焦关键农时、防灾减灾,联合省、县专家开展技术指导。组织现场观摩培训会1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10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以上。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30 |
渝水区农业农村和粮食局 | 重点实施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1000亩以上。重点示范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综合应用双季稻精量稀播长秧龄育壮秧机插技术、谷林飞播等机械化生产技术,核心示范区较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稻-稻-油新技术模式实现 “双千目标”,早稻亩产450 kg以上,晚稻亩产560 kg以上,油菜亩产135kg以上。周年亩收益稳定在1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全区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10万亩以上。 2.聚焦关键农时、防灾减灾,联合省、县专家开展技术指导。组织现场观摩培训会1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15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以上。 3.加强项目任务落实。负责辖区内项目乡镇、项目点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开展项目测产测效验收、绩效评价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定期上报工作总结,广泛宣传成效突出的技术模式和经验做法,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30 |
贵溪市农业农村粮食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4个,示范面积共1000亩,重点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双季稻区“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以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综合应用推广高产优质稻、油品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机抛)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油菜谷林飞播技术、分段收获技术等,协助新建优质稻标准化育秧中心3个以上。 2.围绕新型标准化育秧中心建设,建立农企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探索区域性协同工作站机制创新。根据优质稻和油菜种植、育秧、移栽、收割等农事季节和技术需求,年度开展技术培训观摩会2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种植示范户10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南康区农业农村局 | 重点实施县 | 1.建立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共550亩。分别在唐江镇白石村、赤土畲族乡旗山村、朱坊乡荷田村建设核心示范基地,重点示范推广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2项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一体化机直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集成推广“稻+稻+油”种植模式。核心示范区“稻+稻+油”种植模式对比传统优质稻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辐射带动全区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2万亩以上。 2.组织本辖区内重大技术的现场观摩会2次以上,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全年培训种粮大户、合作社及基层农技人员15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30 |
大余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共400亩,示范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新技术及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油轮新模式。核心示范区对比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全年召开重大技术观摩培训会1次以上,培训种粮大户、合作社及基层农技人员10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宁都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共550亩。在会同乡建设1个核心示范基地,示范面积为350亩,采用“稻+再+油”种植模式;在黄陂镇建设1个核心示范基地,面积为200亩,采用“稻+稻+油”种植模式。2个示范基地试验应用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再)+油”新模式。示范推广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全县建设“稻+稻+油”轮作10个千亩示范片,50个百亩示范点,核心示范区对比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辐射带动5万亩以上应用集成新技术,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全年召开重大技术观摩培训会1次以上,培训种粮大户、合作社及基层农技人员10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于都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共700亩。在梓山镇岗脑村设1个核心示范基地,面积为300亩,采用“订单早稻和优质晚稻全程机械化+优质冬油菜”种植模式;在罗江乡前村设1个核心示范基地,面积为400亩,采用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再)+油”新模式。2个示范基地应用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三控”抗倒栽培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核心示范区对比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1万亩以上。 2.组织本辖区内主推技术现场观摩会1次以上,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全年培训种粮大户、合作社及基层农技人员5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袁州区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共650亩。推广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2项: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以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油菜育苗移栽、谷林飞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探索集成优质稻提硒技术。核心示范区对比传统优质稻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辐射带动全区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1.5万亩以上。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年度召开优质稻重大技术观摩培训会1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及农户15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丰城市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共500亩,重点推广应用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稀播育壮秧)、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再)油新模式。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建立“稻+稻(再)+油”示范片0.5万亩,核心示范区对比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召开优质稻重大技术观摩培训会1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等8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上高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2个,核心示范面积共500亩。一是锦江镇斜口村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展示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谷林飞播技术;二是锦江镇团结村核心示范基地,示范展示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再)+油”新模式。应用优质稻双季全程机械化技术、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核心示范区对比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辐射带动全县应用面积达2万亩以上。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年度召开优质稻重大技术观摩培训会1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及农户5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宜丰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重点推广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稀播育壮秧);优质晚稻早种新技术;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等3项重大新技术。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促成“稻+稻+油”节本抗逆丰产栽培技术新体系,实现我县稳粮扩油增效“双千目标”。“稻+稻(再)+油”模式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示范辐射带动冬季油菜10000亩以上。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农技人员及农户100人次以上;组织本辖区内主推技术的现场观摩会1次以上;新建新技术育秧中心,在6月上旬以前建设一个3000亩以上的新型标准化育秧中心。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玉山县农业农村局 | 重点实施县 | 1.建立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共800亩。依托“早晚双季连种”、“稻+再+油”、“优质晚稻早种+再生”种植模式,重点示范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双季稻区“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以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核心示范区较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2万亩以上。 2.区域性协同工作站建设。在岩瑞镇、六都乡及四股桥乡融合“农民之家”、主推技术展示室开展区域性工作站的建设,不断完善区域站条件建设的同时,撬动内生动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3.聚焦关键农时、防灾减灾,联合市、县专家开展技术指导。组织主推技术观摩培训1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6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个。 4.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30 |
余干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1000 亩以上。重点示范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再+油”新模式、“一季优质稻+油菜(绿肥)”模式等机械化生产技术,促进农机、农艺集成配套发展,核心示范区较传统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早稻亩产450 kg以上,晚稻亩产550 kg以上。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5万亩以上。 2.组织召开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1次。水稻生产关键时期,技术应用关键环节,举办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1次,培训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等5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以上。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新干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2个,示范面积共600亩。重点示范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结合产业、主体情况,围绕新型标准化育秧中心建设,探索新型区域性协同工作站构建,建立 2个示范基地。应用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开展示范推广,年度召开重大技术观摩培训会1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和规模种植户等100人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吉水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结合吉水县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每个示范基地面积200亩以上,依托“稻+再+油”“一虾两稻”种植模式,推广优质稻米产业重大技术3项: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双季稻区“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以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机抛)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围绕新型标准化育秧中心建设,建立农企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探索区域性协同工作站机制创新。年度开展重大技术培训观摩会1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和规模种植户等60人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东乡区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6个,示范面积共6000亩,在示范区重点推广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双季稻区“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以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再)油新模式,主要抓好稀播壮秧技术,育出带蘖壮秧,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核心示范区对比传统优质稻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5万亩以上,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开展现场观摩会3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和规模种植户等200人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崇仁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核心示范面积350亩。在巴山镇何家村建立一个优质晚稻早种+再生稻+油菜技术模式示范基地,核心示范面积200亩以上,重点展示优质晚稻早种+再生稻+油菜技术模式;在郭圩乡甘家村建立一个双季优质稻+优质油菜技术模式示范基地,核心示范面积50亩,重点展示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在六家桥乡七分村建立一个稻稻菜(西兰花)技术模式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00亩以上,重点展示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菜新模式。核心示范基地重点展示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新品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长秧龄壮秧机插、油菜推行谷林飞播秸秆全量打碎覆盖保墒全苗技术、分段收获技术。建设1个规模育秧面积3000亩以上的新型标准化育秧中心,冬季油菜辐射带动面积3万亩,“稻+稻+油”面积1万亩以上。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关键环节组织召开2次现场观摩培训会,重点培训粮油种植大户、示范户和县乡农业技术人员,每次各60人次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乐安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4个,示范面积共400亩,重点示范推广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双季稻区“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以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再)油新模式2项以上。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围绕新型标准化育秧中心建设,建立农企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探索区域性协同工作站机制创新。年度开展重大技术培训观摩会1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和规模种植户等260人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金溪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建立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共500亩,在示范区重点推广优质稻机械化育秧机插“补短板”新技术、双季稻区“优质晚稻早种-连种”栽培技术以及优质稻全程机械化新技术集成稻稻油新模式,综合应用优质高产稻油品种(搭配)、双季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机插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谷林飞播技术、油菜分段收获技术等,核心示范区对比传统优质稻种植模式节本增效5%以上,辐射带动全县优质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面积达1万亩以上,强化品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提高重大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2.联合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开展现场观摩会2次,培训农技人员和规模种植户等200人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 3.强化项目任务落实。负责本县项目的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以及优质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辖区内项目点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抓细抓实各项措施落实。探索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新机制,组织本县开展技术示范测产测效验收、宣传、培训、总结工作等,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开展绩效评估,确保项目取得实效。 | 20 |
2023年蔬菜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任务清单
单位 | 协同 方式 | 任务清单 | 资金 (万元) |
本产业 任务指标 | 1.重点协同推广五项重大技术:一是设施蔬菜(茄果类、瓜菜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二是露地蔬菜(叶菜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三是地方特色蔬菜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藠头、山药等);四是食用菌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羊肚菌等);五是设施西瓜嫁接育苗和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每项重大技术至少设立1个示范推广区域,共建立42个示范基地;建立4个重点实施市、县,每个实施县建设完善一个区域性蔬菜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同时探索总结推广新模式、新机制。 3.建立核心示范面积4280亩,辐射推广面积59200亩,示范推广基地综合生产效益提高5%以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2个;集成相关技术10项以上,引进示范新品种35个以上;举办培训班39期,培训技术人员2800余人/次,发放资料16600份。 4.协同单位协助首席推广单位组织培训、会议和开展绩效评估验收,实施县定期及时上报工作总结,组织邀请专家开展辖区项目总结、测产验收,集成相关技术和成果1项以上。 | 480 | |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首席推广单位 | 1.按照蔬菜产业发展需求,遴选本产业重点推广的重大技术,负责制定蔬菜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总体方案,组织、协调、督促指导项目实施,报送工作总结、实施进展等材料。 2.组织开展全省技术培训、观摩交流会、绩效评估验收、项目单位技术规程的集成、项目总结和测产验收等工作。 3.持续指导各地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建设。 | / |
南昌市农村社会服务中心 | 重点实施市 | 1.负责食用菌(羊肚菌等)设施高效栽培、藜蒿绿色优质高效(设施)种植示范、藠头绿色高效种植、藠头连作障碍控制示范及管理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 2.建立示范基地6个,示范推广面积1200亩。 3.持续建设区域性优势蔬菜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开展技术培训60人次,进行测产验收、技术集成等。 | 30 |
修水县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负责设施蔬菜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推广应用稻菌轮作之羊肚菌大棚生态绿色栽培技术与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 2.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个,面积230亩;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00份。 3.建设区域性蔬菜协同技术推广工作站1个。 | 20 |
瑞昌市农业农村局 | 实 施 县 | 1.负责开展瑞昌山药良种繁育工作,提纯瑞昌山药种质,探究瑞昌山药零余子繁育种薯轻简高效栽培模式,搜集与利用瑞昌山药野生种质资源;推广瑞昌山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2.建立2个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100亩以上,辐射面积1000亩以上。 3.制定瑞昌山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宣发《地理标志产品 瑞昌山药》地方标准;做好瑞昌山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协同推广培训、宣传工作,开展观摩培训,培训学员100人次。 | 20 |
景德镇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实 施 市 | 1.负责辣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案制定与实施,强化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开展乐平灯笼椒地方品种示范。 2.开展培训2期,培训人员100人次。 3.建立辣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3个,核心示范面积200亩,辐射推广面积2000亩,印发技术资料1000份。做好技术测产验收总结。 | 20 |
芦溪县农业农村局 | 实施县 | 1.负责槟榔芋高效栽培技术和羊肚菌生态栽培技术方案制定与实施,推广槟榔芋和羊肚菌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 2.举办培训2期,培训农民100人次以上,印发技术资料1000份。 3.建立2个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200亩,示范推广基地面积1000亩。做好技术测产验收总结。建设区域性优势蔬菜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明确人员组成和办公场所,建章立制规范运转,制定区域站年度工作计划,对区域内蔬菜生产经营全程指导。 | 20 |
新余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管理委员会 | 实 施 市 | 1.负责设施西瓜育苗技术、设施西瓜绿色防控技术(杀虫灯、粘虫板、性引诱剂)、设施西瓜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标准化、规范化优质高效设施西瓜种植共性技术应用推广;设施西瓜优良品种引进及试种筛选、应用推广; 2.建立示范基地2个,核心示范区面积300亩,西瓜设施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基地2000亩; 3.开展培训2期、培训农技人员100人次以上,印发技术资料1000份,持续建设区域性工作站。 | 20 |
贵溪市农业农村粮食局 | 实施县 | 1.负责设施蔬菜和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方案制定与实施,推广食用菌和设施蔬菜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 2.举办培训2期,培训农民100人次以上,印发技术资料1000份。做好技术测产验收总结。 3.建立2个协同推广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110亩,示范推广基地面积500亩,新建区域性蔬菜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1个,继续维护和完善2022年蔬菜协同推广工作站,明确人员组成和办公场所,建章立制规范区域站运转,对区域内蔬菜产业生产经营进行全程指导。 | 20 |
赣州市农业农村局 | 协同 单位 | 1.协同指导宁都、于都、信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