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情报(第7期)

时间:2022-04-2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切实做好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工作

  

  草地贪夜蛾,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重、防控难度大的特点。目前我市冬玉米处于抽雄开花期至乳熟期,春玉米处于苗期至拔节期,近期气温起伏较大,降雨频繁,有利于草地贪夜蛾的迁入和病虫害的繁殖扩散,各地应及时做好草地贪夜蛾监测,加强玉米、甘蔗种植区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掌握关键时期进行科学防控。

  一、发生情况

  根据监测调查,草地贪夜蛾于今年2月28日开始在我市象州县发现成虫。截至4月19日,在玉米作物上草地贪夜蛾累计发生24717亩,累计防治18192亩,幼虫百株虫量平均1.34头,最高3头(兴宾区),被害株率平均1.49%,最高34%(武宣县)。

  二、田间症状

  在玉米上,1-3龄幼虫通常在夜间出来为害,多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力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4-6龄幼虫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也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此外,高龄幼虫还会蛀食玉米雄穗和果穗。

  三、监测防控意见

  1.开展草地贪夜蛾全面调查。坚持田间一周一查,在虫量较大的情况下一周两查,保障监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不断扩大调查范围,掌握当地各类作物上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

  2.及时发布虫情预报和信息上报。在开展田间调查和设备监测的基础上,准确发布虫情预报和防控技术。重大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同时做好虫情信息的上传下达,按时完成全国草地贪夜蛾信息平台填报任务。

  3.分区治理,抓好防控。采取“治小、治了”与“点治、挑治”相结合的策略,建立“压前控后减扩散”的长效监管机制,在幼虫低龄期及早防治。对达标田块全面扑杀,保证防控处置率达到95%以上;零星发生区带药侦查,点杀点治,心叶喷药防控。

  4.安全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尽量以生物制剂用于早期防治幼虫。防治过程中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四、注意事项

  1.防治方式以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治为主,防治时期重点抓住低龄幼虫期,防治部位突出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施药时间选择在清晨或黄昏。

  2.玉米抽雄后,不使用菊酯类、甲维盐等对蜜蜂等生物毒性大的药剂。施药时注意周边环境作物和养殖情况,避免药剂漂移产生对蜜蜂、桑蚕、水产养殖等有益生物的药害。

  3.施药时间选择在清晨或黄昏,避免在太阳暴晒、大风或雨天施药。混配药剂必须进行二次稀释后再混配。注意自身防护,配制、施用过程中不得抽烟和吃东西,避免中毒,且施药时连续作业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

  4.请把使用后的废弃农药瓶(袋)进行清洗三次后回收处理,勿乱丢弃。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lb/t1179311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