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乡村”富民强村采访行丨满江红村:这里都是不凡之“贝”

时间:2022-10-09     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去往铁力市铁力镇满江红村的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秋风阵阵,掀动稻浪滚滚;农田里一株株玉米身上挂着沉甸甸的棒穗,迎风挺立。举起相机,每一幅定格的画面都铺满了丰收的底色。满江红村距离市区并不远,只有不到10分钟的车程,平整的板油路一直延伸到村里。一进村,道路两旁的路灯杆上挂着的“一村一品·满村红贝”标识牌很是“吸睛”,红底喜庆,黄色的平贝图案醒目。“这图上的根茎看着好像人参啊。”听我们这么说,一旁的满江红村党支部书记张宝乐了:“平贝对咱村里来说,那真是跟人参一样宝贝啊!”

  

  满江红村的平贝文化墙(中共铁力市委宣传部供图)

  地里种出“金豆豆”

  跟人参一样宝贝的平贝,看着其实很不起眼。在种植户付永华自家的烘干车间内,我们捧起一把晾晒好的平贝仔细端详,贝体大约拇指甲一般大小,整体圆滑,呈淡黄色,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这些都是刚刚晾干装袋的。”付永华说道。“你给人家烘干怎么收费?”“1斤水子(鲜平贝)收1块钱,一个烘干炉一次能烘1吨左右。”“你自己也种吗?”“种,我自己种了1垧多地吧。”不仅自己种,还帮人代加工,看来付永华在平贝上着实尝到了不少甜头。

  满江红村种植平贝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了,但之前由于规模小、缺技术、没组织,一直不成气候。“眼瞅着小打小闹不挣钱,村里也琢磨着换换路子。”张宝书记回忆说:“那还是2016年,我们请专家经过几轮调研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满江红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最适合的就是种平贝。”

  种,但要换个种法。从组织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种植干起,为保证平贝的质量和收益,村党支部每年都会聘请省、市级的农业专家为村民讲课,还组织村里的种植大户、科技类骨干、致富带头人外出学习。同时,成立平贝种植技术服务队,组织技术骨干经常到种植户家中走访,查看情况、教授技术、解决难题,并根据平贝种植阶段性需要,定期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

  “种平贝比种粮食每亩地能多收1万多块钱,我们全家一年的大部分收入全指着它了。”在种植户赵立慧眼里,小平贝堪比“金豆豆”。如今在满江红村,平贝种植已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的600多户村民,85%以上从事平贝种植及相关产业,村民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4000元增加至2021年的31000元。

  

  满江红村的平贝丰收了(中共铁力市委宣传部供图)

  市场上的“香饽饽”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满江红村出产的平贝以好品质赢得了好口碑。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庆斌是村里的平贝种植带头人,既懂技术,也懂市场。他说:“东西好就不愁卖。咱这西边有呼兰河,润着沙壤层;东靠小兴安岭,有天然的腐殖土;再加上昼夜温差大,这条件下种出来的平贝品质没得挑,是做药材的最佳选择。我们都不用跑市场,一到季节就有客商上门收购了。”

  “东北平贝第一村”、全国最大的平贝集散地,这就是满江红村的底气和自信所在,凭着平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五分之一的领跑地位,全村平贝收获的丰歉甚至影响着国内平贝市场的价格走势。

  “行情好就出手,行情一般就在手里捂一阵儿。”村民田庆志是平贝种植大户,他种了将近5垧地的平贝,年收入近百万。今年目前的行情还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他就把手里的干平贝囤了起来。田庆志说:“过去咱烘干这块做得不行,鲜平贝从地里起出来,超过24小时就发霉了,逼着你赶紧出手。这两年,村里的烘干加工厂多了,有上级政府投资建的,也有村民自己干的。烘干加工后的平贝放一年都没问题,啥时候价格好啥时候卖。”

  闯市场既要靠敏锐的行情捕捉能力,也要积极打造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几年,国内中药材市场行情虽有起伏,但整体看涨。满江红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注册了“道地龙贝”和“满村红贝”品牌商标,进一步叫响了地方特色品牌,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平贝种植示范村镇。同时,通过发展“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服务模式,增强了合作社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探索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整合资源、紧密化联结种植户的好路子。

  

  工人在认真筛选平贝(中共铁力市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花开“果多多”

  “不仅要向土地要收益,更要向产业链、价值链要效益。”抱着这样的发展共识,满江红村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平贝产品附加值,成立了铁力市满村红贝中药材有限公司,公司占地面积7689.8平方米,有烘干车间15个、仓储车间4个、清洗车间1个、挑选和样品车间各1个以及2220平方米的晾晒场地,日烘干平贝、五味子鲜货产能30吨,烘干人参鲜货产能20吨,形成了集清洗、烘干、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平贝产业链。

  中药材产业是朝阳产业,而平贝则是铁力市发展“寒地龙药”的重要品种之一。2021年6月24日,首届中国·铁力平贝节暨“寒地龙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在铁力市举行,参会嘉宾、客商在实地参观了满江红村的平贝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今年,满江红村的平贝种植又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收获鲜平贝2000多吨、干平贝700多吨,预估能实现产值6000万元。张宝书记表示:“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是以后的方向,我们要把钱用在产业上,让大家持续分红。”

  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里的积累厚了,满江红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也越走越宽了。村“两委”加大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力度,通过边沟硬化、植树绿化等工作,不断改善着村居环境和村屯面貌。走在满江红村,平整的村路两旁种植着一簇簇的花草,统一安装的铁栅栏让错落的农家院更显规整,临街的院墙有些画上了宣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彩绘。当然,随处可见的还是设计精美的“一村一品·满村红贝”标识。满江红人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越过越精神。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满江红村靠小小的平贝夯实了产业基础,做好了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土地还是那块平凡的土地,但因为耕耘在这里的人们转变思路、敢闯敢干,才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收获。对于阔步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满江红村来说,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每一个平贝都是不凡之“贝”。(全媒体记者 王衢 张智婷 李泽一)

  


原文链接:http://nynct.hlj.gov.cn/nynct/c100014/202210/bbc9eef80e8c4fea9d601c416bfbd8c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