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解锁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

时间:2024-12-31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近年来,兴和县以坚定不移办好两件大事为抓手,以农文旅融合为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产业”带来“大甜头”

  察尔湖,蒙语意为“春天的湖”,是蒙晋冀三省交界的原生态国家4A级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国家级生态农场”、“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单位”。近年来兴和县立足察尔湖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惠农产业,运用农文旅融合模式,拓宽资源综合利用、稳岗就业、集体经济和订单农业“四条渠道”,把农民吸附在产业链上,将508公顷土地流转给内蒙古察尔湖开发有限公司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察尔湖周边23个自然村的638户村民每年为他们增加土地流转收入150多万元,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因地制宜开发就业岗位,固定用工158人,实现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利用京蒙帮扶资金与城关镇共同建设温室大棚、畜禽加工区等农业及旅游设施,每年按京蒙资金投入8%左右返还收益,每年可带动周边8个村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40余万元。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察尔湖公司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会员+直营店”订单农业模式,每年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超过500万元,收购肥料、饲草料价值150多万元。

  “空房子”变成“钱袋子”

  依托三省交界的独特区位、红色资源和旅游景区等优势,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苏木山森林公园脚下的卢家营村打造成集吃、住、游、学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小镇,实现了“景区+民宿”的有机互补,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自治区“农文旅示范村镇”。卢家营村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农户”旅游业发展模式,努力盘活闲置资源,利用村内原有的9座院落34间闲置民房和18间闲置窑洞,建成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主题的苏木故里民宿,由县属国有企业旅投公司运营。现卢家营村共建有民宿50间、农家乐4家,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乡村果园、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先后为农户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让133户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现卢家营村年接待游客达25万余人次,每年上交村集体经济13万元左右,带动周边村民每年户均增收2万余元。

  “小村庄”蜕变“大景区”

       涝利海,位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鄂尔栋镇大坡底村,2021年之前还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在“乡村振兴”炙手可热的当下,如今这里是内蒙古首个“百美村庄”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项目,也被网友们称为“阿那亚内蒙古分亚”,“安之若宿·物生其地”民宿群成为新生网红打卡地,打造出了民宿+露营、民宿+康养、民宿+研学等特色产品。“百美村庄”项目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携手现代汽车集团投资建设,旨在打造产业强、生态美、文化兴、机制活、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景区分为贲红区和环湖区,贲红区以民宿为核心,建成别墅式民宿15栋,配套中餐厅、零碳牧场咖啡厅、乡村振兴学院、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环湖区以湿地和涝利海为主,围绕星空露营、房车露营、牛羊草场等打造农文旅新业态。该项目在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主办的乡村振兴赋能计划案例中脱颖而出,斩获“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和美乡村典型案例”荣誉。如今的大坡底村与候鸟天堂涝利海比邻而居,草场丰茂、牛羊成群。自项目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其中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高端游客占比达57.8%,有效带动了当地112户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xw/msdt/wlcb/202412/t20241225_264344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资讯发布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中心